2024

12月27日
咨询热线:133-0371-5399 132-1323-6000 网站地图

红色精神

简介about

更多»

延安时期,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最具代表性的一所干部学校,毛泽东亲自担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亲手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为主要内容的抗大精神。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决定创办抗日红军大学,以加强对干部的培养。1936年6月,举行开学典礼,不久,国民党军偷袭瓦窑堡,“红大”与党中央一起迁至保安(今志丹县)。1937年初,“红大”迁往延安,更名为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下图)。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为使教育更能适应抗战需要,1939年7月“抗大”毅然挺进敌后,12月到达晋察冀,1943年3月返回陕北绥德,直至抗战胜利。“抗大”在晋东南、晋察冀、山东、淮北、苏北、晋绥、淮南、苏中、鄂豫皖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12所分校。抗战胜利后,“抗大”迁往黑龙江齐齐哈尔,改名东北军政大学,揭开新的历史篇章。抗大办校近十年,为党培养了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达十多万人。

精神解读spirit

更多»

抗大彰显的爱国主义传统是我们履行新使命的精神支柱

抗大擎起了抗日救亡的一面大旗。在决定中国人民命运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了创办抗日红军大学,大规模培养干部的战略决策。1936年6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成立。

抗大发挥的“大学校、大熔炉”作用是我们履行新使命的生动样板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为夺取抗战胜利,抗大担负起了为民族解放战争造就大批抗战骨干的光荣使命。抗大第一期招收1065名学员,其中红军师、团以上干部38人,罗荣桓、罗瑞卿等既是学员又是领导干部。抗大第二期开学时,仅大学部就有14个队1300多名学员。1938年4月抗大第四期开学,学员猛增到5500多人,其中八路军、新四军和白区地下党派来的干部900多人。此后,抗大学员不断增加,开设了10余所分校。东至东海之滨,西至西北高原,到处飘扬着抗大的旗帜;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回荡着抗大的歌声。

抗大创立的正确教育方针和先进教学理念是我们履行新使命的珍贵资源

抗大开辟了现代军事教育的新路。毛泽东亲自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抗大创造出一整套具有中国气派的无产阶级教育理论,形成了崭新的校风和学风。

抗大培育的“抗大精神”是我们履行新使命的不竭动力

抗大书写了伟大民族精神的新篇章。在浴血奋战的战斗岁月,抗大在培养造就数以万计优秀干部的同时,铸就了不朽的抗大精神,极大地鼓舞、激励着全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抗战热情和昂扬斗志。

相关课程培训course

更多»

领导人关怀care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