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5月06日
咨询热线:133-0371-5399 132-1323-6000 网站地图

大事记

更新时间

更新日期

2019-04-15

在线报名

大寨之路—(三)要前进,要推广新技术,就要卸保守思想的包袱,卸习惯势力的包袱

2019-04-15浏览量:2432发布者:人民日报

  

大寨村早先流行过一句话:“这块好,那块好,哪块也不如贾承恩(富农)的掏银垴(地名)”。那时光,掏银垴一亩地能打二三百斤粮,如今,大寨块块地都强过了掏银垴,有些社员们议论变了。明里不说,暗里嚷嚷:“再增产,就要出神仙!”真的“增产到顶”了吗?陈永贵想起了一件往事:互助组时候,他有半分大的一块地,种的是玉茭(玉米)。因为草多,他就狠着心深锄了一次,不是用锄,是用钁,刨下七八寸深。没想,这一刨,倒刨出名堂来了:半分地打下一百二十斤。现在,要增加生产,就得深刨。社员的想法不一样。生产队让深刨,他们蹩着气,狠着劲地刨,嘴里喊着:“刨呀!刨呀!”背地里议论着:“苗活一条根,刨上这么深,伤了根,增产?秋后喝西北风吧!”

大寨人在前进的途程上又碰上了新课题:要前进,就要推广新技术,要推广新技术,就要卸包袱,卸保守思想的包袱,卸习惯势力的包袱。让新技术的根子扎在人的脑子里!这又是一场艰苦的革命斗争。这场革命既不能拿刀弄杖,又不能开会斗争。只有一条路:一点一滴去实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员告诉陈永贵:白发病的谷苗不能喂牲口,牲口吃了拉下粪,上到地里要传染。社员半信半疑,祖祖辈辈都用这种谷草喂牲口,也没把谷子都变成白发病。事情一到他们口里,就悬乎了!怎么办?试验。陈永贵弄了八分谷地,专门上了白发病谷草沤成的肥,苗苗长高了,果然是白花花一片,一百根苗就有八十二根“害”了白发病。社员们看着,伸伸舌头,说:“敢情新技术顶事!”按新技术,作物要适时播种,说适时,就是要地温合适。大寨是山地,谷子宜迟不宜早,玉米宜早不宜迟。可老年人说:“小满玉茭,不迟不早”,“小满谷,不如不。”谁对?不知道,怎么办?试验。试来试去,新的对,旧的不对。“芒种”种上谷子,二伏吐穗,既防了旱,又不怕“雾花”;“谷雨”前后种洼地玉米,能躲过大风头,又不怕水浸倒伏。社员们看了,说:“要增产,还得靠这新套套哩!”大寨人心里开了窍。他们说:“再有保守思想,就要扯革命的后腿了。”于是,深刨的新技术推广了!防止白发病的新技术推广了!适时播种的新技术推广了!……

但是,大寨人相信了新技术,却没吃透新技术的复杂性,在新的革命进程中,他们又栽了几个跟斗!听说把灰渣粪下到玉米地里,效果很好。他们不管土质,不问地性,拿来就干,给麻黄沟的七亩丰产田玉米全上了灰渣粪,结果,钾性大的沙土地里又上了钾质肥,抵消了肥效,把丰产田种成了低产田。听说化学肥料能增产,就买回一大堆磷肥来,一股脑儿往地里上,因为方法不对,使用不当,春天上到地里,秋天还是灰面面,没作用!提倡密植,他们不管合理不合理,一亩玉米留下四千苗,末了,增产措施起了减产的作用,好年景弄了个平产,少打下八万多斤粮。……失败,这本来是前进中难免的事,不想,有些人的守旧思想又抬起了头。他们说:“庄稼没巧,上粪就好!”说:“能耕巧种,不如懒汉上粪!”他们有意无意地要回到旧道道上去。更多的人不这样想,他们说:“小孩子学走路,摔跤是常有的事!”他们却从失败中找到了一个理:再好的技术,要让它在咱这地方服水土,都必须用自己的双手去实验。大寨的技术试验从此跨进了全面开花的新阶段。山后的试验田搬到山前来,赖地里的试验搬到好地里了;党支部书记陈永贵有试验田,大队长贾承让也有试验田;两个生产队长有试验田,社员也有试验田。坡地有坡地试验田,沟地有沟地试验田,梁地有梁地试验田。他们试验各种作物、各种技术,真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大寨人在科学实验的革命运动中大踏步前进着。

新技术的果实累累:密植,哪个数据是合理的?到地里去试验,一块两千株,一块一千五,再一块又是一千株。土质不一样,株数也不一样,一次看不清,就再来一次,于是,密植成了玉米大增产的手段!庄稼有几十样,哪一样庄稼没有几个品种,大寨光谷子就有十种,哪种最好?他们就搞试验,试来试去,定下两种,一种叫大寨谷,一种叫毛植红,因为它们的产量高。磷肥怎样使?试验。第一年失败了,第二年再干,“事无三不成”,第三年,他们把磷肥和成泥汤汤,和农家肥拌起来,发了酵,再配上百分之五的氨肥。嘿,上到哪里,哪里的庄稼长得好。大寨有个老传统:沟地、肥地种玉米,坡地种谷子,梁地薄地种豆子和高粱。按过去大寨的气候、地力、土质,这布局是合适的,可全大寨满打满算也不过二百来亩沟地、肥地,要扩大高产作物就得往坡上、梁上挤。这一挤,谷子少了,豆子也少了。社员们有意见:“庄稼种成青一色了,想吃也调济不下。”又要产量高,又要花样多,怎么办?他们就动手试验带种、地区间作。先试几分,再试几亩,先试一种,再试几种。在革命的大寨人民的面前,没有过不去的河,没有攀不上的山。几年工夫,他们摸下个套套叫“四不专种”、“三不空”。所谓“四不专种”就是:黑豆不专种,菜不专种,瓜不专种,麻也不专种,都带在玉米地和谷子地里。所谓“三不空”就是:地边不空,地头不空,地角不空。“四不专种”加上“三不空”,高产把稳了,品种也齐全了。社员们高兴地说:“这是大寨一件宝。”人们的认识变了:“再增产,就成了神仙啦”——大寨人不承认神仙,是用革命的思想和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大寨人,却真的成了使这山沟增产再增产的活“神仙”!大寨人在革命的斗争中,又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

【上一篇】: 大寨之路—(二)改造大寨“风水”的第一场是白驼沟改名“合作沟”

【下一篇】: 大寨之路—(四)一九六三年,大寨人又经历了一场严酷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