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首页

河南红色传承教育培训中心

专注于红色教育/党性教育/乡村振兴/企业考察/研学旅行

热门搜索

时政新闻

艺脉相承:推进河南红色文化遗产传承

2025-03-21 浏览量:749发布者:河南红色传承教育培训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河南的红色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以大别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勾勒信仰,借红旗渠、二七纪念塔等红色遗迹和《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红旗渠凯歌震天响》等红色歌谣呈现史实,在中原大地上构筑了艺脉相承的红色基因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兼具历史传承性、社会教育性与文化创新性的红色文化遗产,既赓续了中原文化一脉相承的风格与底蕴,又以其独特的历史厚度和精神力量,彰显了河南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实施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化转化与艺术创新和推动河南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河南红色文化遗产是河南人民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的坚实基石,更是河南人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源泉和动力。当代文化发展语境下,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遗产,既要在保护中深耕文化精神底蕴,又要开拓红色文化的当代叙事方式,将不同艺术语言相互融合,在艺术重构中展现其当代价值,唤起大众文化审美共识,筑牢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根基。

构建制度保障体系,强化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河南省历来重视文化保护工作,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利用工作的通知》《河南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河南省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实施方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等,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构建了制度保障体系。

建立数字化红色基因库,提升艺术资源供给能力。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全面梳理中华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科学分类和规范标识,按照统一标准关联零散的文化资源数据,开展红色基因库建设。首先,重新收集、整理、分析、评估红色歌谣、红色遗迹、红色口述史等重要历史资源,为文化遗产保护和艺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其次,依托数字技术,开发红色文化遗产分级、分类、分库的数据采集和评估系统,建设数字化文化遗产媒资库。再次,依托文化数据服务中心和文化产权交易所,为文化创新、艺术创作、考古研究及公众文化服务提供资源共享平台。

优化红色文化遗产传播生态链,探索跨域艺术合作新模式。首先,建立政府主导的艺术传播新业态,创立能够唤起大众情感共鸣的红色文化艺术品牌,满足红色文化的公众需求。其次,依托移动终端和公共服务平台,开发红色文化艺术通识课程、红色文化演艺剧场、红色文化主题数字体验场馆,实现全媒体文化艺术运营模式。

拓宽文化产业布局,提升公众文化艺术服务水平。首先,实施“艺音乡建”惠民项目,优化城乡艺术文化产业建设生态,助推河南红色文化遗产跨域传承。其次,依托数字技术和红色基因库,建设融艺术叙事和文化元素为一体的红色遗迹“微艺旅行”服务体系。再次,通过整合、创编、重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探索艺术+文学、音乐、舞蹈、戏曲、动漫、影视等深度合作的跨界融合新模式。最后,设立公众参与的兼具包容性、可操作性的多维度艺术审美价值评价体系和分级评价标准,为红色文化遗产的现代化创新和转型提供价值指引。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河南红色文化遗产的艺术传承,不仅是河南人民共同文化记忆的存续,更是在守正创新、锐意进取的脉搏下,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的碰撞中的寻找平衡,让葆有历史温度和厚度的红色文化符号在创新中焕发生机,助力河南红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河南篇章。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