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2019-03-14 浏览量:2848发布者:光明日报
抗大擎起了抗日救亡的一面大旗。在决定中国人民命运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了创办抗日红军大学,大规模培养干部的战略决策。1936年6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成立。抗大的成立,春雷般唤醒了沉睡的中华大地,成为抗战烽火中凝聚抗战力量、鼓舞必胜信念的一面光辉旗帜,在全国人民心中升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胜利曙光。随着形势的发展,1937年1月,中央军委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推动下,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和爱国知识分子,满怀抗日救国的热忱,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冲破日寇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层层封锁,千里迢迢来到抗大寻求抗日救国的真理,探索民族解放之道路。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无数爱国志士和青年男女,身背简易行装,高唱抗日救亡歌曲,昼夜不停、川流不息地奔赴延安,走进抗大。从1937年7月到1939年6月,延安接纳的3万多名青年学生,一半以上进入抗大学习。国际友人柯棣华大夫看到此情此景,不由得赞叹:“奇迹,奇迹,这是20世纪中国的耶路撒冷!”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抗大成为锻造全民族抗日先锋的战斗堡垒。毛泽东指出:“抗大为什么全国闻名、全世界闻名,就是因为它比较其他的军事学校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斗争”,而“抗大的革命与进步,是因为它的职员教员与课程是革命的进步的,又因为它的学生是革命的进步的”。事实正是如此,抗大成立不长时间,就把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和来自海外的爱国华侨青年,培养成为全心全意为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事业而英勇奋斗的抗日骨干。抗大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史沫特莱、白求恩、柯棣华、马海德、米勒、艾黎等国际友人和世界学联代表团都慕名到抗大参观访问,许多人还要求抗大接受他们为名誉学员。
抗大在抗战烽火中彰显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是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强大精神支柱。胡主席站在时代和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这给我军职能使命赋予了鲜明的时代内涵。面对新使命,我们要深入学习抗大坚定的爱国主义传统,永远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要深入学习抗大高举抗战旗帜、积极探索抗日救国真理和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的责任意识,时刻关注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始终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要深入学习抗大敏锐洞察国际形势变化、果断作出战略决策的前瞻思维和战略思维,善于着眼国际战略格局、国家利益全局和军事战略大局,统筹和谋划好军队的改革与建设,努力建设与我国地位相称的军事力量。
相关阅读推荐: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 责任编辑:红色教育03
版权所有http://www.hsccjy.com(河南红色传承教育培训中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