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首页

河南红色传承教育培训中心

专注于红色教育/党性教育/乡村振兴/企业考察/研学旅行

热门搜索

精神解读

沂蒙精神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2019-03-04 浏览量:4030发布者:人民日报

齐鲁大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渊源,也孕育了伟大的沂蒙精神。东夷文化好仁尚德的精神品质,儒家文化、鲁文化的“敦厚重礼”、“仁爱诚信”,齐文化的开放进取、求真务实,催生了齐鲁儿女忠诚厚道、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变革图强的精神品质。早在建党初期,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就在这里撒下革命的火种,1927年就建立了党组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以沂蒙、胶东、渤海等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山东各地广大干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把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朴素阶级感情转化为对党的事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无私奉献的强大精神力量,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壮丽诗篇,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形成了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沂蒙精神。这种精神经过革命战争年代的洗礼、和平建设岁月的陶冶、改革开放时期的升华,集中展现了山东人民的思想精神风貌,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

“爱党爱军”集中展示了山东人民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体现了党群之间血肉相连、军民之间鱼水情深的亲密关系,是沂蒙精神的灵魂。革命战争年代,山东人民万众一心,积极参军支前,涌现了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全国抗日楷模村渊子崖、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陈毅担架队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群体和人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山东人民全身心地投入到党领导的伟大建设事业中,涌现了受到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称赞的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和后来的九间棚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开拓奋进”高度凝练了山东人民改革创新、敢为人先、变革图强的先进思想意识,是沂蒙精神的主题。正是这种秉性,使沂蒙儿女在翻身求解放中勇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敢于冒极大的风险支持革命、参与革命,在求自由中不懈探索。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山东人民紧跟时代步伐,敢于冲破各种束缚和阻碍,敢于战胜各种艰难困苦,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和历史性跨越,临沂率先在全国老区中实现整体脱贫,山东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历史新时期,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艰苦创业”充分体现了山东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埋头创业的精神风貌,是沂蒙精神的品格。当年在战场上,山东军民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拼搏、特别能战斗;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山东人民没有消极等靠要,而是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向愚昧和贫困宣战;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走上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新路,大力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全省经济社会走上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道,形成了“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山东精神。

“无私奉献”集中反映了山东人民顾全大局、甘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和价值取向,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无论援疆援藏还是抗震救灾,山东人民总是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为国分忧,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甘于牺牲、无私奉献,充分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在革命战争年代,山东人民“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留下了彪炳千秋的英雄事迹;改革开放后,山东人民饮水思源、富而思进,不忘国家、集体和他人,先富帮后富,走上了“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快车道。

相关阅读推荐:

中共中央印发《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1

中共中央印发《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

关于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发布(附全名单)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 责任编辑:红色教育03

                                   版权所有http://www.hsccjy.com(河南红色传承教育培训中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