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2019-01-28 浏览量:6283发布者:未知
红旗渠是林州(原林县)人民20世纪60年代在太行山腰修建的一项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以山西浊漳河水为源,西起山西省平顺县,东南至林县大部分乡镇,干渠、支渠、斗渠,全长1500公里,被誉为“人造天河”。耗时近十年,总投工3740.2万个,总投资6865.64万元,其中林县县社队投资5839.66万元,占85.06%。工程难度之大,条件之艰苦,被誉为“新中国的奇迹”。红旗渠的建成,解决了林县67万人口的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的灌溉问题。如今这个水利工程带来了林州市工业、农业、林业、生态、旅游、文化综合发展的社会效益。
十年建设,积累和形成了大量的档案。走进林州市档案馆,翻阅红旗渠专题档案,记录着红旗渠这一水利工程从调查研究到落成通水这一过程的全部史料:有省、市、县与山西省协调水源的来往信函,有技术勘测、水渠设计、开工建设的技术图纸、资料,有各期工程竣工、通水庆典及国内外元首、友人参观的文件、图片、录像、影视作品、题字题词、图书资料等。种类齐全、弥足珍贵的史料,会将你带回1960年那个艰苦岁月。看到春节刚过,冰天冻地,几万大军挺进太行山的“长龙”;看到民工跳进冰冷漳河,人墙拦断河流,填沙填石的景象;看到突击队在悬崖开山架渠的惊险;看到干渠通水时几万群众欢呼雀跃的场面,让我的心深深为之震撼。
“红旗渠”源于“引漳入林”工程
“红旗渠”在调研规划之初,叫“引漳入林工程”。为解决林县人民吃水难、用水难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林县县委一直重视修水渠、建水库、挖水井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但仍然经不起干旱的考验,解决不了水源匮乏的问题。时任林县县委第一书记的杨贵同志,把目光放到省外寻找水源,他率领调查组赴山西省平顺县考察了林、涉两县边界的浊漳河。浊漳河水源充足,流量很大,是林县的可靠水源,于是“引漳入林”的想法涌上他心头。
但要“引漳入林”谈何容易!水源在外省外县,林县引水与平顺县修建电站还存在冲突;正值国家困难时期,经费、物资、技术都要依靠自力更生。这些困难似乎并没有冲淡杨贵的计划和热情,他一方面广泛征求意见,组织技术人员对引漳入林工程进行实地勘测,拟出具体方案,一方面抓住一切机会给上级领导汇报引漳人林的想法和建议,取得各级领导的支持。1959年11月6日,中共林县县委向新乡地委并河南省委正式报送了《关于引漳入林工程施工的请示》,并很快得到了新乡专区水利建设指挥部的同意批复。1960年1月16日林县人委又向新乡专署并河南省人委报送了更为详尽的《关于兴建引漳入林工程的请示报告》。
引漳入林的计划坚定了林县县委的信心和决心。1月24日,已是腊月二十六临近年关了,杨贵给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写信求助,请省委、省人委协商山西省委、省人委同意从山西境内兴建引漳入林工程,解决水源问题。1月27日,已是除夕,辞旧迎新的爆竹声不绝于耳,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和省委秘书长戴苏理以个人名义又给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书记处书记王谦写信求助,林县的同志顾不上除夕与家人团聚,把信送往山西。
己亥年的春节在引漳入林的盼望、议论、计划中快速滑过。2月1日,正月初五,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召集书记处书记王谦、副省长刘开基等召开会议,林县同志列席,研究林县引漳入林一事,并与中共晋东南地委、平顺县委联系,指示协助林县选好引水地点。
2月3日(正月初七),山西省委书记处书记王谦、副省长刘开基给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石向生和省委秘书长戴苏理复信,同意林县从平顺县侯壁段下引漳河水入林县。
杨贵收到省委转来的回信,万分激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下可以定音,马上动员全县人民,干!”这封信,牵动着两省相关领导的心,饱含了山西省委、山西人民对林县的深情厚谊,这封信是林县人民的期盼,这封信让引漳入林工程从纸上落到实处。
“红旗渠”定名于盘阳会议
1960年2月10日,还没有过正月十五,林县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引漳入林动员令》,第二天,近4万民工的修渠大军从15个公社出发,分赴从渠首到分水岭70公里长的总干渠沿线。太行山峦、浊漳河畔,拉开了一场林县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大决战。20天过去了,修路,挖渠,开山,凿洞,土法上马,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但由于战线过长,技术、物资、领导跟不上,出现各段定线不准、物资供应不上、窝工效率不高等实际问题,3月6日,在盘阳村召开了中共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这是总干渠建设中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工程的建设作了战略性调整,被誉为盘阳战略会议。
会上,杨贵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一是调整建设规划。把全线开工改为分期建设缩短开工战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分段突击。第一期工程集中力量,先修渠首到河口段,第二期工程完成河口到木家庄段,第三期修南谷洞至分水岭段,第四期修木家庄至南谷洞段。二是,提议把引漳人林工程叫做“红旗渠”。意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多快好省完成工程任务。
盘阳战略会议被视为“红旗渠”建设中的“遵义会议”,统一思想认识,集中领导、集中物资、集中技术力量、集中后方供应,分段施工,完成了战略性的调整,为主干渠建设定下了调。
“红旗渠”历经十年建设
红旗渠自1960年2月开工到1969年7月竣工,历经近十年。在林县县委的带领下,依靠群众,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引漳入林,建成了“人工天河”,引起世人瞩目,被誉为“当代的万里长城”“世界第八奇迹”,结束了林县世世代代、祖祖辈辈水贵如命的历史。
第一期工程渠首到河口段难度很大。渠首截流是第一道关。初春的山西寒风刺骨,浊漳河水寒气逼人,奔流不息。如何在汛期来临前将其拦腰斩断,让浊漳河水流进渠源隧洞?投石块、扔沙袋、拉铁网,都锁不住奔流的河水。40多名青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跳进冰冷河水,肩并肩、臂挽臂,排起道道人墙,激流在人墙面前打起回旋,岸上民工抬石头,背沙袋,在人墙下游筑起拦河溢流坝,截住了激流。5月1日,拦河大坝及渠首枢纽工程胜利竣工,振奋了人心,坚定了信心。接下来的三期工程,征服石子山,闯过老虎嘴、凿通青年洞、打通分水岭。总干渠从渠首到分水岭全长70.6公里,于1964年12月底全面竣工。1965年4月5日,庆祝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典礼大会在分水岭隆重举行。省、市领导来了,山西平顺县领导来了,2万名学生、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红旗渠水从上游滚滚而来,流进第一干渠,并将从随后的干渠、支渠流进千家万户,流向全县的城乡、农田。分水岭成为欢呼的海洋,那个场面永远定格在群众幸福的笑脸上。
1966年4月,三条干渠全面竣工通水,1969年7月6日,所有支渠配套完工,标志着红旗渠工程的全面竣工。
“红旗渠”是条渠,更是一种精神
伴随着红旗渠的建设,有一种精神在孕育、集聚、清晰形成,就是林县人民的创业精神――红旗渠精神。
1965年4月5日,时任县委书记杨贵同志在主干渠的通水典礼上总结道:红旗渠总干渠的建成是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是工程技术人员发挥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山西省、平顺县以及沿渠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的结果;是81名干部和民工用生命换来的。这是第一次从精神层面上对红旗渠建设的总结,是红旗渠精神的雏形。
1966年4月20日,红旗渠三条干渠竣工通水典礼上,杨贵同志进一步评价了红旗渠建设精神:人民群众奋发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精神;顾全大局,互相支援的团结协作精神。红旗渠精神逐渐清晰。
1989年6月,刚刚接任的县委书记赵玉贤同志结合时代的需要,提出要认真总结和弘扬林县人民在红旗渠建设中培育的红旗渠精神,挖掘这一精神财富,推动改革开放和振兴林县经济。1990年3月20日,林县县委、县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宣传、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的决定》,确定了红旗渠精神的概念、内涵与本质特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4月7日《河南日报》发表题为《红旗渠精神激励林县人民创造新的业绩》,这标志着红旗渠精神的形成。红旗渠精神蕴含着民族精神、干部作风、群众路线、时代精神,焦裕禄精神、愚公移山精神,成为中原文化精神的脊梁。红旗渠精神与红旗渠这一奇迹一起名扬中州,誉满全国,走向世界,永远是时代的强音。
相关阅读推荐: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 责任编辑:红色教育03
版权所有http://www.hsccjy.com(河南红色传承教育培训中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