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2019-01-24 浏览量:4128发布者:未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品格,但其精神品格的性质和内容却是因人而异的。即使在性质上同属高尚、先进和科学的行列,然而在每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也是千差万别、各有特点的。对社会贡献愈大的人,他的精神就愈突出。周恩来精神品格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品格有不少共同点,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和独到之处。笔者认为,全面性、完美性和长远性是周恩来精神的主要特点。
一、周恩来精神的特点之一:全面性
周恩来精神是他在社会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想、思想、道德、意志、品格、作风的总和,它是一种价值体系,具有完整的内容,它全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种种革命精神,全面体现了他对真善美的追求,全面涵盖了周恩来革命生涯的各个阶段以及周恩来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周恩来精神全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各种革命精神,内涵全面、丰富
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有很多,而周恩来精神就全面展现了这些革命精神。周恩来的一个重要历史功绩,就是用半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奋斗谱写了一部活生生的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字典。这部字典把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精神境界、思想作风,全面、完整地层现在世人面前,在中国人民心中,在世界人民面前矗立起一座闪烁着中国共产党人伟大形象、浩然正气和精神风范的丰碑。
翻开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历史,对各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的命名是很多的,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宏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等。这些精神都从一个层面或从某一方面来指称中国共产党人要提倡与赞扬的革命精神,而周恩来精神则从更全面的角度来展现和把握各个时代的精神实质和精神风貌。我们可以这么说,如果将“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种种革命精神进行条分缕析的清理、提炼、归类、整合,并给予一个统一的命名,这个名称就叫周恩来精神。
每一种革命精神,都有自己特定的丰富内涵,如长征精神就是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及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充满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就是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我们知道,任何团体精神都是多数人的行为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多数人只能在几方面体现出一致的行为,因而总是显得“单一”一些,而周恩来精神却在多方面表现出它的价值,因此,比团体精神显得更全面。
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各革命精神还可以说是周恩来精神的表现形态。因为周恩来自青年时代参加革命起,一心投身于革命事业,他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方面有恢宏的建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工作中,写下了他革命生涯中一篇篇辉煌的人生乐章。他的聪明睿智,领导才能,谈判风格,人格魅力等均得到了充分发挥,并受到中外各界人士的广泛称道,其个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作为具有丰富斗争阅历的著名革命家,在他身上就形成了独特的周恩来精神,而各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倡导的革命精神可以说是周恩来精神在当时历史阶段比较完整的体现。在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在我们党的队伍中已经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英雄模范人物,如张思德、董存瑞、王杰、孔繁森、李国安、刘玉孺等等,他们已经构成方方面面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系列。这些英雄模范人物的精神与周恩来精神是相通的,可以说,这些英雄模范人物的精神就是周恩来精神的体现。
(二)周恩来精神全面反映在他的言论和行动中,体现于他对真善美的全方位追求中
精神具有较为鲜明的情感特征,它与价值、意志、格调、境界、德性,甚至喜怒哀乐、个人好恶等相联系,它可以通过“言”得到传达,也可以通过“行”得到体现。
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句“我认定的主义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反映了他坚持真理的精神;一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体现了他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言论,反映了周恩来的精神境界。当然,周恩来精神体现在“言”上,更表现在“行”上,体现在他一生波澜壮阔的奋斗之中。如有的人也讲要为人民服务,但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的,可能不多,而周恩来不但说了,更做了,而且做得是那样完全、彻底。
当他言说革命队伍里的人要互相关心时,在自己的行动中就时时处处注意践行。长征过草地时因粮食缺乏。部队靠野菜充饥。警卫员吴生开误吃野菜中毒,倒在地上,周恩来一面叫人去请医生,一面安慰他,还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青稞面留给他。他说过共产党人要注意艰苦奋斗,而他就一生践行。他的办公地点和住所一直在中南海西花厅一套老式平房里,年久失修,地面潮湿。工作人员多次提出维修建议,他都不同意。后来工作人员趁他出差的时候叫人把房子修缮了。他回来一看,大发脾气,严厉批评,并坚持不恢复原貌,便不进去。工作人员拗不过他,只得将原来的家具和办公用品又搬了回来,此后他的住所再也没有维修过;为了实践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他总是手不释卷,千方百计挤时间,只要一有空就学习,无论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繁忙岁月,一刻也不放松学习,他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并注意学以致用,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改造到老”。为了实现他为“绝大多数人民的最高利益”而奋斗的愿望,他努力工作,真正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周恩来留下的80多本工作日历记载着他从1950年1月1日到1976年1月8日26年间每天办理的重要事项,是他为人民日夜操劳的真实记录。在1974年3月26日一页上这样记载着:下午三时:起床;下午四时:与尼雷尔会谈;晚七时:陪餐;晚十时:政治局会议;晨二时半:约民航同志开会;晨七时:在七号办公;中午十二时:去东郊迎接西哈努克亲王和王后;下午二时:休息。整整连续工作二十三个小时!当时,周恩来已经是76岁的老人,且身患癌症。周恩来就是 这样,总是言行一致。他从南开学生时代开始培养起来的求实思想和实干精神,是其高尚思想和优良作风的一个突出特征。当他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时,就决心用鲜血和生命去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周恩来精神具有系统性,任何从单一方面来寻求其深刻的精神特征,都将是徒劳的。如仅从道德上或仅从政治信念上,或仅从品格上去理解,都会肢解这一恢宏、博大、至善、纯真的价值体系。周恩来多种行为都具有极大的榜样力量,多种优秀品质集于其一身,这确实是人类罕见的现象。有的同志用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来说明周恩来的历史地位,且认为立德就是周恩来精神。我们认为,周恩来精神既体现于育,又体现于行,其载体是多样的。周恩来的思想就体现了科学、民主、实践、协调的精神,周恩来卓著的功勋体现了他英勇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周恩来精神全面涵盖了他革命生涯的各个时期和他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丰富性
“五四”时期,他领导天津学生运动,倡导科学和民主,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带头走与工农民众相结合的革命道路,表现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气概和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他战斗在特殊的战线和岗位上,出生入死,顽强斗争,参与重大决战的战略决策,功高不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殚精竭虑,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周恩来既在胜利进展中见精神,更在面临困境中见精神。
在他战斗、工作、包括婚姻家庭的生活、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他都严格以党性原则指导自己的行为;在军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理论、内政、外交、统战等各个领域,他都按照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目标要求自己。特别在政治家最难处理好的名、权、利的问题上,他为全党做出了榜样,全面展示了共产党人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他重名誉,淡泊名利,珍视共产党人名誉,但把个人的名利看作身外之物,他生前不希望宣传自己,身后不保留遗体和骨灰。他有很强的执政意识,但是,终身是为争取和维护人民的权力而奋斗,从来不争个人权力的大小和职位的高低。遵义会议后成立了三人军事小组。让毛泽东作为周恩来的帮助者指挥红军的行动,周恩来从党和人民的最高利益出发,自觉退居助手地位,让毛泽东来全权指挥,而且此后,他一直是毛泽东最得力的不可缺少的助手,全心全意支持和协助毛泽东工作。
二、周恩来精神的特点之二:完美性
周恩来精神既集中了无产阶级最崇高的品质,又集中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所凝聚的最优秀的品质,因而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周恩来精神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伟大与平凡的完美体现,是对人生境界的完美揭示。
(一)周恩来精神是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周恩来精神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这种精神既有时代的特征,又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千百万共产党人高尚精神品格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又是对中华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阶级性品德精华与民族性品德精华的高度统一。
周恩来是我国传统文化和美德的最好继承者。儒家的人世、忧患和追求道德的自律与完善;道家对功名利禄的超然和达观;墨家的勤苦和为群的自我牺牲精神;纵横家审时度势的聪明才智;以及法家的严谨务实、创新进取品格,似乎都可以从周恩来身上找到一些影子。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不避锋芒、大义凛然的铮铮风骨;雄视百代、俯仰千古的恢宏气度;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的谦虚美德;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坦荡胸怀;廉洁奉公、一尘不染的优秀品格;认真严谨、细致周密的工作作风;温文尔雅、洒脱凝重的外交风范;以及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百科全书式的渊博知识;都可以从我国古代先贤身上,从我们民族精神宝库中发现相通的灵犀。
抗战时期,周恩来对外国记者说过自己首先是中国人,其次才是共产党人。说这句话,在当时自然是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强调爱国主义的。但与此同时,其内涵的深层结构,则包含着某种潜在因素,即影响周恩来言行举止的原动因,应该是使他成为中国人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规约了周恩来的思维范式。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他的立身之本。这里要特别强调舱是,周恩来对传统文化既是一个继承者,又是一个扬弃者,从而促使他成为“中华民族道德理想的范型”。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言:“在他的身上,凝铸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工人阶级的优秀品格。”
周恩来既继承传统,又立足于时代潮头,在社会实践的风雨中砥砺精神品质。周恩来身上所具有的自由、平等、民主等精神,封建社会是没有的。由于周恩来的特殊人生经历,他在固守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根本的同时,也敞开宽阔博大的胸怀去吸纳西方文化的精粹――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内容到马克思主义。正因如此,他才成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中西合璧者。中西合璧,使他与世界相通,更容易被世界所接受。他精于中西文化掺合熔炼,异中求同。对于中西文化的林林总总,避免物理位移式的增减合分,运用化学式的溶解提析,以寻得古今之共同点,形成投焦,揽取中西之特长,联珠合璧。周恩来精神是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与中西文化相结合,进而形成的一块闪闪发光的完美“合金”。
一个人精神品格的形成,从形式上看,是非理论形态的。但它的形成,却往往离不开理论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结晶,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进行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更是每一个共产党人精神品格得以形成的导航器和催化剂。周恩来精神品格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影响下形成和完善起来的。这样就使得周恩来精神在形成过程中易于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马克思主义革命入,生观结合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所以才有人这样感慨:“周恩来确实是一个光彩夺目的比较完美的典型,中华民族的最好美德几乎都体现在他的身上,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在他伟大的一生中充分反映了出来,在人们心中树立起无比崇高的形象。”巍巍哉,周恩来;完美哉,周恩来精神!
(二)周恩来精神是伟大与平凡的完美统一
梁衡在《大无大有周恩来》一文中,对周恩来精神的完美性用“六个大有”和“六个大无”进行了阐述。这里,笔者想用伟大与平凡对周恩来精神进行概括。古往今来,凡有大作为的人,最难协调的事情之一,恐怕就是伟大的事业与个人功名利益的关系,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失了足。而平凡之人往往又会落入俗套,最终难以有大的作为。周恩来却把两个方面完美地统一起来。他存大志不存大己,立大功不骄不躁;他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把伟大寓于平凡之 中,又在平凡之中创造着伟大,伟大与平凡的完美结合是周恩来精神的一个重要特点。
他奔着大事奋斗,却从一件件小事人手,他心里念着国家大事,却把手头的一件件小事做好。他把伟大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完美地结合起来,时时注意点滴的积累。在延安时期,他从莫斯科带回三部影片,当时延安还没人会放电影,尽管准备去重庆主持工作,自己忙得不可开交,但他仍然坚持每天晚上给群众放电影,并且一边放,一边训练放映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总是要求大家注意尊敬农民,关心农民疾苦,不要侵害农民利益。新中国成立后,他经常下乡视察农村情况,与农民促膝谈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与他们一个锅里吃饭。有一次,他在遵化县“穷棒子社”视察,就住在农民王荣家里,他们吃什么他就跟着吃什么。事后,王荣激动地说,他老人家一点也不像个大官,跟我这样一个旧社会要过饭的叫化子同桌吃饭,真叫我不知说什么好。
于细微之处见精神,正是从这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反映了周恩来高尚的品质,无私的精神,磊落的胸怀。在党的工作中,他总是平等待人,以理服入,党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周恩来终身以人民之忧为忧,以人民之乐为乐。个人的生死安危、荣辱沉浮。他从不掉泪。但当他看到延安老区人民解放几十年了,还过着贫困的生活时,心中感到非常难过,当众落下了眼泪。把伟大寓于平凡之中,这就是周恩来;伟大与平凡的完美结合,这就是富有特色的周恩来精神。
(三)周恩来精神是对人生境界的完美揭示
在周恩来精神世界里,蕴含着共产党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他完全超越了自我,心中只有他人,达到无我的境界;他在战略上藐视一切困难,不惧怕任何邪恶势力,达到了无畏的境界;他顾全大局,相忍为党,承受一切误解甚至错误的批评,达到无声的境界。
周恩来的道德标准是“无我之境”,而在他所处的时代中,具有极大的超越性,特别是作为国家总理的周恩来总是用“无我”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要求自己的家人和亲属,周秉建按照正当程序和标准,完全合格从牧区当了解放军战士。这用社会主义道德标准来衡量,无可厚非。可周恩来总理却认为地方领导可能是看了他的面子,才有这样的结果。他认为想当兵的牧民很多,所以最后他说服周秉建又回到了牧区当牧民。周尔辉1959年在北京钢铁学院留校工作,按正当手续,和当时正在建设钢院附小的需要,把淮安的爱人调到北京。周恩来发现后,又动员小夫妻回到淮安工作,让他当了一名中学老师。用一般人的精神境界去看周恩来的上述行为,是难以理解的。但这确实又能说明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周恩来精神是对人生境界的完美揭示,他的精神境界已经超越了社会主义时代而达至共产主义境界。所以英国作家韩素音对周恩来钦佩不已,她说:周恩来“这样的人物是极其罕见的”。韩素音之所以认为周恩来这样的人实属罕见,就是因为周恩来精神境界太高、太完美,完美得无与伦比。
周恩来在情感和理智问题上,并不只是以理智压制情感,而是将理智化为情感,使情理交融。所以他在处理国际、国内,同志、朋友甚至是反对过自己的人的一切复杂关系中,都是那么真诚、坦率、自如。他性格中富有刚柔相济的完美一面。刚柔相济的性格使周恩来能应付各种不同的生存环境,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大丈夫威武不屈的特点,使他有可能利用每个历史时期的机会,并经受住政治上的打击和物质上的困难;儒雅之士的超人品德,使他能准确地估计国内政治和国际外交风云方面的潜在势力;调和的机警和谦逊,还使他能够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灾难性的事件中,把党和国家维系在一起。他属于勇于所当勇、退于所当退的革命家。寓刚于柔,融韧于忍,具有外圆内方的人格品质。人们常用刚与柔评判人物的性格,而这两者在周恩来身上兼而有之,而且得到完美的结合。在“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以他的特殊地位、特殊处境,采取特殊的斗争方式,发挥特殊作用,实行韧性的战斗。
周恩来一生将中国传统儒士的温文尔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怀集于一身,既是英勇的斗士,又是党内意见和统一战线的协调者;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多变;既关注目标,又清醒务实。如果问当时中央各部部长最怕谁,答是周恩来;如果问他们最不怕谁,答还是周恩来。为什么怕?不是因为周恩来是国务院总理,而是因为他对工作、事业一丝不苟、鞠躬尽瘁的精神,使各位部长对自己主管的工作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为什么不怕?因为周总理为政清廉,平易近人。周恩来,既让人喜欢,又让人敬畏;周恩来精神,既是平凡与伟大的完美统一,又是对人生境界的完美揭示。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说周恩来身上没有缺点,正如周恩来自己所说:人总是有缺点的,世界上没有完人,且永远不会有完人。但他闻过则喜,并能不断完善自己。他提出一个有名的终身履行的口号,就是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成员中,只有周恩来联系自己提出如此鲜明的自我完善的要求。”他严格要求自己,并善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注意从失误中学习。他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把唯物辩证法渗透在心灵之中,渗透到党性锻炼之中,渗透在道德修养之中,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品德和高风亮节。只因为他有“改造到老”的精神追求,在坚持不懈的自我完善中,周恩来登上了共产党人道德人格的巅峰。
三、周恩来精神的特点之三:长远性
精神的力量一旦形成便是超时空的。这里,我们不妨活用一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斯坦告诉我们:当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就停止;当质量足够大时,它周围的空间就弯曲。为此,我们是否也可以提出这样一个“精神相对论”:当精神的力量达到一定强度时,它就会迅如光速而追附万物,囊括空间而护佑生灵。
(一)周恩来精神植根于生活的沃土,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0世纪的中国,可以说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人民英勇无比的反抗。尤其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之后,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无论其广度和深度,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伟大的实践,锻造了伟大的精神,周恩来精神就是在几十年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锻造而成的。
周恩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积极参加者和卓越领导者。他的经历之丰富、实践活动之多样,非一般人所能比拟。他早年少小离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稍大后,他东渡日本,西赴欧洲,接触研究了当代各种思潮,进行推究比较,最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此“再无更改”。古今中外一切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他都敞开胸怀,博采众长,吸收、提炼、扬弃、升华。他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的 原则,从世界各国吸取一切好的东西,并且让这些东西像种子一样在中国大地上扎根。回国后,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他都长期担任党政军要职,其实践活动丰富多彩,而且变化多端,其中多有曲折。他经受了顺境的考验,又经受了逆境的磨练,在丰富多样、曲折复杂的社会实践中,周恩来锻炼了意志,陶冶了性格,提高了能力,优化了思维品质,端正了人生态度,从而锻造和升华了他的精神品格。
周恩来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蕴含着高山仰止的力量。他在生活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想、道德、品格都具有价值,也就是说这种精神具有永恒的、值得人们效仿的伟大力量。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市青年研究会委托北京零点调查与分析公司对北京青年思想道德状况调查发现:北京青年排道德楷模榜,周恩来最受推崇。综观周恩来的一生,他那高尚的精神品格,他那优良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他那超凡的毅力和韧性,都与他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为一体,深深地植根于生活实践的沃土,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二)周恩来精神深藏于人民心中,具有长久的感召力
杨大生说得好:“人心自有丰碑在。”周恩来自从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后,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一生奋斗不止。周恩来通过为党和人民利益奋斗塑造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并且在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工作方面给人们以教育与启示,以巨大的感召力影响着人们。正因为如此,周恩来虽然离开他所无限眷恋的中国人民已经30多年了,中国人民仍然怀着最真挚最浓厚的感情,赞美和怀念他的伟大业绩和崇高精神。人们称赞他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榜样,是人民的好总理,是最得人心的共产党员,岁月的流逝磨不灭人们对他的思念。时间愈久,愈见真情。不仅在党内,也在党外;不仅在国内,也在国外;不仅在中老年中,也在众多的青少年中,都对他怀着深深的景仰敬爱之情。
江泽民同志回顾周恩来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卓越功勋后说道:周恩来同志崇高的精神和人格,丰碑似地屹立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屹立在中国人民心中。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刘仲容先生讲,很久以来,我一想到中国共产党,脑子里就浮现出周恩来的形象。许多人是通过周恩来展示的精神认识了中国共产党,认识了社会主义,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为社会主义而奋斗。妇产科专家林巧稚说过:过去我信奉上帝,那不过是追求一种精神寄托。上帝是什么样的,我没见过,谁也没有见过。可是我从周总理身上看到了一种真正的精神。就是这种崇高的精神,影响着我,使我由信上帝变成信共产党。英籍女作家韩素音说:周恩来是一位少见的政治家,他不仅智慧过人,富有魅力,胆识超群,而且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拿周恩来和世界上许多伟人如拿破仑、罗斯福作比较,就人格品德而言,这些人都不能望其项背。冰心老人说,周总理是中国亘古以来付予的爱最多而且接受的爱也是最多的一位人物。
[参考文献]
[1]周恩来书信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46.
[2]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16.
[3]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5.
[4]石仲泉。周恩来:中华民族的又一历史伟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8,(3).
[5]黄明理,周恩来:中华民族道德理想的范型[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8,(1).
[6]江泽民,在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人民日报,1998-02-24.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风范・思想・乡情[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65.
[8]韩素音,周恩来与他的世纪[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
[9]裴默农,人生楷模周恩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102.
[10]北京青年研究会,北京青年排道德楷模榜[N].中国青年报,1996-08-17.
[11]周恩来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楷模[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39.
相关阅读推荐: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 责任编辑:红色教育03
版权所有http://www.hsccjy.com(河南红色传承教育培训中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