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4月25日
咨询热线:133-0371-5399 132-1323-6000 网站地图

时政新闻

更新时间

更新日期

2025-04-21

在线报名

精神的力量丨太行山下新“渠”迹

2025-04-21浏览量:894发布者:河南红色传承教育培训

  

大河网讯 在太行山嶙峋的崖壁上,一渠碧水蜿蜒六十载,如今仍在奔腾。从“战太行”到“富太行”“美太行”,河南安阳林州市如何用一甲子的时间完成三重跃迁?4月18日至19日,媒体采风团一行逐渠水之流、沿山脉而行,前往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青年洞、石板岩镇高家台村找寻答案。

入渠的时代课堂

一篇篇发黄的报文、一条条粗糙的纤绳、数不清的铁钉、沾满血痂的铁锤、浸满汗渍的草帽……走进红旗渠纪念馆的瞬间,仿佛开了时光隧道,将前来了解红旗渠故事的人拉回六十年前。

苦干10个春秋,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20世纪60年代,为了改变“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困境,十万林县(今林州市)儿女用血肉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并在建设中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短短十六个字很多人都听过,但像记者一样能够来到红旗渠实地感受红旗渠精神却不是很多。“除险队长任羊成的门牙被砸掉了,他笑得那么灿烂,但我看着照片,却想流泪。”湿红的眼眶,哽咽的发音,在纪念馆的短短半个小时,感动——是媒体采风团提交的读后感。

红旗渠的这段历史,让人敬畏的不只是数字,更多的是鲜活的实证。“纪念馆的设计形态为舞动的红色水渠,是红旗渠精神的升华,也是红旗渠形态的延伸。”红旗渠纪念馆的讲解员告诉记者,馆内通过虚实结合的展陈技术,再现了林县人民“劈开太行山”的壮举。

了解过历史,才能更好地入渠。当年那个由300名青年突击队员凿通的616米绝壁岩洞——红旗渠青年洞,如今已成为红色实景演出的天然舞台,作为红旗渠精神的具象化符号,每年有超百万名青少年来此研学。

虎口崖,一线天,只有亲手触摸敲击坚硬的山岩方知艰苦,只有亲自登上狭窄细小的崖间隧道才懂奉献。漳河水一分为三,流向田间地头,恰如精神之渠润泽当代。

渠畔的艺术经济

红旗渠的“山碑”二字,深深地刻入林州人民的心头,也让靠山吃山、点石成金的信念融入林州人的骨血。

红旗渠畔,有个隐于太行山深处的小山村,其山高路陡、通行不便,却受到无数热爱写生的艺术爱好者的青睐,这个用艺术激活乡愁的地方,便是林州市石板岩镇高家台村。

“石板岩困住了村民,现在也救活了村庄。”高家台村党支部书记张海根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以前,高家台村资源匮乏、交通不便,曾经430多人的村庄,人口流失到只剩下不到200人,当年来这里旅游的人寥寥无几。

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带领学生采风时,偶然发现了高家台村,得益于石板房的保存较为完整,巍巍太行重峦叠嶂与独特石板房相得益彰,颇具“南北兼容”之感,“家家石板房,山山不一样”,有着独特的写生优势。很快,这一优势传往山外、传向远方。

据了解,近年来高家台“画家村”及其所在的太行山“中国画谷”的知名度在全国“写生圈”和艺术界迅速攀升,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八大美院,以及全国其他200余所高校相继在该村设立写生基地,年接待量超过20万人次。

从“战太行”到“美太行”,林州人始终保持着精神锐度。

“石板房留下了,根就留下了,历史就存下了。”张海根说,高家台的“扁担精神”与“红旗渠精神”一脉相承,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畔每个村庄点石成金的法宝。

从红旗渠纪念馆的研学少年,到石板岩镇的写生画笔,太行山石记得过去,更将见证未来。

当《定叫山河换新装》的歌声再度响彻太行,当红旗渠水依然滋润着54万亩良田,正如分水闸前镌刻的“山碑”二字,渠水有“新”色,精神亦长青。

文章来源:大河网

【上一篇】: 打卡济源这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学习先进做法经验

【下一篇】: 走进辉县宝泉红色教育基地,重温红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