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2月22日
咨询热线:133-0371-5399 132-1323-6000 网站地图

时政新闻

更新时间

更新日期

2025-02-11

在线报名

沂蒙精神的齐鲁文化基因

2025-02-11浏览量:967发布者:河南红色传承教育培训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优秀精神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立足于已有的文化传统,凝结着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标志。“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历经血与火的洗礼,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齐鲁文化沃土中,蕴含着独具特色的齐鲁文化基因。

齐鲁文化中家国同构、崇尚气节的文化基因,凝聚了山东人民的革命斗志。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齐鲁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家国同构、崇尚气节的爱国主义特质尤为突出。儒家思想崇尚气节的爱国情感对山东人民性格的塑造影响最深。儒家文化主张以一己私利为耻,要以国为家,爱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以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还主张国家统一,崇尚正统,顺应民心。自古以来,齐鲁大地上涌现出许多忠义报国的圣贤人物和先进典型,影响着齐鲁人民的精神品质,古有曹刿、诸葛亮、辛弃疾、戚继光等,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涌现出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等。儒家文化浸润下的山东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表现出了顽强斗志。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用无数英雄的事迹镌刻出刻在骨子里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巨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无数山东革命先辈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把鲜血洒在异土他乡。爱国主义的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齐鲁人民的血脉中,造就了沂蒙人民敢于为革命奉献牺牲,敢于为国家、民族大义抗争的精神品质,塑造了生死与共的鱼水深情。

齐鲁文化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文化基因,造就了山东人民的革命担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八德”,也是至圣先师孔子的育人精髓。儒家文化塑造了山东人以仁处世、以义待人、以忠对国、以勇作战、以孝侍亲、以诚相交的品行。《管子·牧民》提到:“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古人认为,如果失去这“四维”,国家必将覆灭。在齐鲁文化的影响下,忠诚守信成为山东最典型的区域文化符号。这些道德规范的传承造就了山东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优秀品质,坚定了山东人民跟党走、忠诚于党领导革命事业的决心。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山东革命根据地,指出“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北占东北,南下长江,都主要依靠山东”。在革命战争年代,山东人对党中央绝对忠诚。“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种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正是齐鲁重情重义、忠义诚信民风的深刻诠释。齐鲁文化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山东人民独特的价值体系,形成了齐鲁人民特有的精神气质,为沂蒙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主体力量。

齐鲁文化中自强不息、刚健正气的文化基因,汇聚了山东人民的革命力量。自强不息、刚健正气是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齐鲁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一鲜明的精神品质与《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一脉相承,并深深熔铸在齐鲁人民的性格之中。儒、墨、法、兵等学派的核心主旨及各自代表人物都具有刚健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些文化基因深深影响着齐鲁人民的品性,山东人民坚强刚毅的铮铮铁骨筑起了山东革命根据地最坚定的铜墙铁壁。抗大一分校五大队二中队指导员程克带领战士们坚守阵地、掩护突围,最后40多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他牺牲时嘴里死死咬着鬼子的耳朵;当日伪军“扫荡”莒南县渊子崖村时,面对残忍的侵略者,村长林凡义带领300余名村民与1000多名日寇殊死搏斗,他们众志成城,用土枪、土炮、铁锨、铡刀、菜刀、长矛、木棍、石头等武器同敌人血拼到底,最终击退日军,树立了“村自卫战的典范”。这些发生在沂蒙历史上的真实事例,体现了山东人民坚持正义、奋战到底、保卫家园、抵御外侮的自强不息精神品质,也正是因为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沂蒙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齐鲁文化中勤劳智慧、大公无私的文化基因,塑造了山东人民的革命情怀。勤劳智慧、大公无私的精神是山东人群体精神的真实写照。从历史来看,山东人勤劳智慧的精神品质不仅能追溯到齐鲁文化,还能追溯到东夷文化。山东是东夷人的主要聚居地,东夷人创造的文化是人类最古老、最辉煌的文化之一。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原始耕锄已经成为东夷地区的重要经济形式,他们擅长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渔、猎、农、牧、酿造、冶炼技术的创造,表现出了东夷人的勤劳智慧。东夷人还崇尚英雄精神,部落涌现出蚩尤、太昊、少昊、后羿等英雄传奇人物,他们不屈不挠为部落发展贡献力量。这些精神在齐鲁人身上得到继承和发扬,表现出了聪明能干、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在推进民族解放事业的过程中,山东人用实际行动彰显出了勤劳智慧、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沂蒙红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伤员,沂蒙六姐妹带领乡亲们为前线战士烙煎饼、做军鞋,以无私奉献的群体精神全力支持革命事业,塑造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巍巍沂蒙山,山山铸丰碑。沂蒙精神犹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屹立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齐鲁大地上。齐鲁文化蕴含的优秀精神品质,深深熔铸在齐鲁人民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新时代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力量源泉。

文章来源:大众日报

【上一篇】: 中央和国家机关警示教育会在京召开

【下一篇】: 走进范县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重温抗日战争时期的光辉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