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黄河自上中游挟泥沙而下,流经兰考后走向由东改至东北,拐出了“九曲黄河”的最后一个大弯。据史料记载,自金代大定年间以来,兰考境内黄河大小决溢百余次,河道变迁频繁而复杂,现实中有迹可考的黄河故道就有11条。特殊的悬河地势,大量的故道陈沙,使兰考百姓长期饱受风沙、内涝、盐碱“三害”之苦。
心中有责:赴任兰考治“三害”
1962年冬,正是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兰考的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很严重,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洪水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兰考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最低水平,群众苦不堪言。在危难时刻,党组织决定派焦裕禄到兰考主持工作。12月6日,焦裕禄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来到了兰考。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面对重重困难,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36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90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焦裕禄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心中有民:一心治水害
“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劳动半年糠,扶老携幼去逃荒。”这是20世纪60年代初,兰考风沙、内涝、盐碱“三害”肆虐的悲惨景象。“三害”中,水害尤为突出。据兰考县水利志记载,1962年全县90.3万亩耕地中,内涝56.84万亩,占62.9%。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一大半时间都花在治水上。当时没有先进的测量设备,为了摸清水的流向,开渠排涝,下大雨,别人都是往屋里跑,焦裕禄却带着干部往外跑。有一次,焦裕禄站在洪水激流中,同志们为他张着伞,他画了一张又一张水的流向图。后来,他们赶到金营大队,支部书记李广志一看见焦裕禄就吃惊地问:“一片汪洋大水,您是咋来的?”焦裕禄抡着手里的棍子说:“就坐这条船来的。”李广志让他休息一下,他却拿出自己画的图来,一边指点着,一边滔滔不绝地告诉李广志,根据这里的地形和水的流势,应该从哪里到哪里开一条河,再从哪里到哪里挖一条支沟……这样,就可以把这几个大队的积水,统统排出去了。
1963年的一天夜里,狂风呼啸,暴雨倾泻。当夜,焦裕禄肝病复发,医生要他马上住院。焦裕禄担心城关乡新建一半的大堤会被暴雨洪水冲垮,淹没庄稼,便说道:“救灾如救火,别说住院,休息一天都不成!”面对家人的劝阻,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城关乡抢险救灾。焦裕禄查明水势后连夜组织人挖一条引流渠,确保了收成。
焦裕禄带领调查队行走在风里、雨里、激流里,终于拿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全县的千河万沟、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从而使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
“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这些话展现的正是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和党的基层干部在面对困难和危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对党的无限忠诚和使命担当。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进行水患治理、除害兴利,后人根据焦裕禄所定下的治理方案,逐步整治,兰考的“内涝”情况彻底得到改善。
在兰考县仪封乡毛古村,当地群众用自编的打油诗描述着这片土地的变化:毛古土地黄沙窝,昔日遇旱见不多。种一盆来打一碗,劳动一年白流汗,啥也不见。今日旱,能提灌,黄河浇地能高产,小麦亩产达千斤,玉米能卖一千元。毛古土地一千亩,三天时间能浇完……
心中有戒: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
焦裕禄严以律己、严管子女,不搞特殊、艰苦朴素,“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他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开襟解怀、卷起裤腿同群众一起劳动,群众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他看到妻子到县委食堂提开水,立刻批评妻子不能带头破坏了办公的秩序;他临终时嘱托妻子:“我死后,日子再苦再难也不要伸手向组织上要补助、要救济。”他专门起草了《干部十不准》文件,规定任何干部不准特殊化;大女儿焦守凤初中毕业后,本可以做县委干事、学校老师或者打字员、话务员,他要求“干部子女不能去好单位”,焦守凤就去了酱菜厂,他又叮嘱厂领导:“不能因为是县委书记的女儿,就安排轻便活,要和其他工人一样对待。”他用过的一条被子上有42个补丁,褥子上有36个补丁;组织上照顾他3斤棉花,他知道后就说:“那不中,我们不能多占公家一分钱的便宜,生活上的困难要靠自己省吃俭用去解决。”在病情恶化的时候,他还说:“兰考是个灾区,群众的生活很苦、很困难,吃这么贵重的药!我咽不下去!”
永恒:精神旗帜高高飘扬
1964年5月14日,积劳成疾的焦裕禄因肝癌病逝,年仅42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组织提出了唯一的要求:“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焦裕禄精神形成于兰考治水治沙治碱的过程中,体现在党员领导干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干事创业上。60年前,焦裕禄亲手种下的那棵泡桐树,被兰考人民亲切地称为“焦桐”,如今已根深叶茂,周围的二代、三代泡桐树蔚然成荫,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播下了“千顷澄碧”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焦裕禄战天斗地、屡克难关的一生,每一个脚印,都浸透着奋进的汗水,每一声话语,都饱含着为民的深情。
多年来,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 ,赋予焦裕禄精神以时代内涵,已成为黄河保护治理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重要载体,焦裕禄水利情怀、为民情怀正如灯塔,引领着治黄干部队伍奋力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上一篇】: 推动大别山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下一篇】: 兰考焦裕禄红色教育基地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