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如何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领导干部需要进一步提高改革攻坚的能力,成为有信心有决心有担当的改革实干家。红旗渠是巨大的精神宝库,凝练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作为新中国的宝贵精神财富,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一直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改革攻坚者。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中汲取无穷的力量。
一、党的领导是红旗渠修建成功的关键,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
林县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从这个意义上看,水的供给是林县人民的“刚需”。水作为人类生存必需品,是政府应参与供给的公共产品。为什么上千年干旱缺水的历史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结束?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努力解决林县老百姓喝水难题是为人民服务的应有之义。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面对“十年九旱”的土地和深受“水缺贵如油”之苦的群众,林县县委、县政府组织修建了多项水利工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但由于水源有限,缺水仍然是影响林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全县人民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到林县担任县委书记的杨贵也将缺水问题看作需要破解的首要难题。让老百姓喝上水是地方党委政府的理想,这一理想契合着百姓的期望。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断流干涸,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全县人民再次陷入无水可用的境地。多年同干旱做斗争的林县干部群众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干旱问题,必须采取引蓄相结合的方法,到外县寻找新水源。通过调查走访,林县确定引山西漳河水入林。可以说,一心为民是林县党委政府修建红旗渠的初心所在。
红旗渠修建时正处于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是什么让一个贫困的农业县数万吃不饱的农民能够连续奋战十年,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硬生生修建了一条长达1500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是因为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林县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建立了工地党委和各级党组织,把党的领导转化为组织优势,坚持用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密切联系群众,动员群众,集中各领域优秀人才、先进分子,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自力更生,保证了修渠工程的顺利推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红旗渠,这是林县人民自己的总结。
从红旗渠修建及其精神中汲取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其一,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增进人民福祉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源自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围绕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了解人民群众多元且复杂的需求,抓准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领域全方位改革,逐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其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必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中国共产党将全面深化改革扎根于广大群众之中,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党的领导,有助于激发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改革为了人民,意义才彰显;改革依靠人民,动力才持久。其三,坚持党的领导,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改革涉及利益调整甚至重塑,其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到人民群众关切的具体问题,如民生、就业、社会保障、居民收入等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站稳人民立场。党领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党领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也必须与时俱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全面从严治党,结合实际发挥党的独特优势,不断提升政治引领力。
二、实干担当助力红旗渠修建成功,也是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基础
为解决吃水问题,林县县委问政于民,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决心“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打一场改变世世代代受缺水煎熬的翻身仗。林县人激情满怀开进大别山,期望“大战八十天,引来漳河水”。然而,现实很骨感。由于红旗渠修建时是国际形势严峻、国内遭受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处于最困难的时期,施工面临着资金缺乏,物资、粮食紧张和施工条件险恶等重重困难,加上技术人员数量少,生产工具落后单一,境内地形复杂,岩石坚硬开凿难度大,修渠人住在山林间食宿都无法得到保障,引漳入林开始没多久,后勤保障、交通问题、施工误差、消极怠工等问题就接二连三地出现。林县党委政府对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深化了对引漳入林工程的认识。针对领导指挥、技术指导、物资供应和后方支援上的“跟不上”,盘阳会议重新调整了施工方案,由全线铺开施工改为分四期施工,采取“领导、劳力、物资、技术”四集中的办法来扭转被动局面,并将“引漳入林”这道渠命名为“红旗渠”。红旗,指引方向;红旗,激励人心。面对层出不穷的棘手问题,林县党委政府不回避不隐瞒,下决心想办法去解决。
红旗渠是耗资巨大的民生工程,是需要技术支撑的水利项目,在经费、人才都极度短缺的情形下,是什么支撑一个贫困县完成这样的创举?是守土有责守土负责与尊重科学并重的务实担当。林县党委政府将百姓用水需求看作是当时最重要的使命任务,却并不仓促上马、随意开工,而是遵循科学规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无论是取水点的选定、施工方案的调整,还是因修渠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部分人对工程表现出的犹豫、疑虑甚至指责,林县党委政府都实事求是地展开研究,该修正就认真改,该担当就努力扛。面对渠水每流1000米落差只允许10厘米的测量等技术难题,林县领导支持并信任技术人员的科学求真;对红旗渠修建后可能出现的淤积堵塞、渠底坍塌冲垮渠墙等问题,及其由此带来的诸多其他方面的压力,林县领导特别是杨贵同志决心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通过技术措施确认确保修好渠。
从红旗渠修建及其精神中汲取力量,实干担当是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基础。其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务实精进、担当作为。改革直指利益关系调整,面对累积的老问题、不断涌现的新问题、趋于叠加的新老问题及其背后的复杂利益关系,改革者需要有担当,需要将注意力投注到改革过程出现的实际问题上,对问题进行类别分析,选取合适的方法,使行动符合规律,以务实的态度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具体困难。红旗渠的建设者们在面对众多挑战时,始终保持务实的作风,脚踏实地推进工程。当前,改革需要更加注重实际效果,推动政策落地,确保改革措施能够真正惠及人民群众,以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其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改革越深入,遇到的难题越难解决。红旗渠的建设者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斗争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建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由设想变成现实,其斗争首先是林县人与大自然的斗争,以渺小之力的汇聚征服自然,克服无法想象的工程量之大、技术之精等难题;不仅如此,修建红旗渠还需要与推进中的压力、不理解工程的人作斗争。面对不同类型的斗争,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当漳河水滚滚而来,斗争的结果更显得豪迈而动人。在国际形势日益复杂的当下,面对外部压力和国内发展挑战,我们必须保持斗争精神,从大局出发,增强政治鉴别力,以敢于斗争的勇气、善于斗争的本领,在经济、科技等关键技术领域坚持自主创新和突破,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上,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从红旗渠修建及其精神中汲取奋进动力,务实为民,勇于担当,不断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章来源:大河网
【上一篇】: 河南新县:红色热土,血脉永传
【下一篇】: 走进黄河博物馆,感悟黄河精神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