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1月15日
咨询热线:133-0371-5399 132-1323-6000 网站地图

时政新闻

更新时间

更新日期

2024-11-06

在线报名

歌声里的中国:柏坡“星火”正燎原

2024-11-06浏览量:960发布者:河南红色传承教育培训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经久不衰的旋律传颂着一个永载党史的精神地标——西柏坡。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境内滹沱河北岸的柏坡岭下,是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两个务必”的诞生地,是“进京赶考”的出发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时代变迁,精神永恒。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集老区、山区、库区、贫困区“四区合一”的特殊县份早已悄然焕新,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始终镌刻在这片红色沃土上。在历史与现实的回响中,县域经济、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正徐徐展开。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曹火星”

初秋时节,走进距西柏坡直线距离6公里的西岗南村,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词曲作者曹火星,就是在这里出生长大。”

“这个馆是平山县的乡亲们专门为他修建的。”

“他坚持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在西岗南村的曹火星纪念馆内,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共聚一堂,共同追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创作历程,大家情不自禁地跟着旋律哼唱起来。

曹火星,原名曹峙,1924年10月出生于西岗南村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喜欢民间音乐,18岁入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曹火星,如果我不参军,也可能会被日本侵略者杀死。”提到曹火星当年讲过的这句话时,西岗南村党支部书记李方方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说,在日寇的一次“扫荡”中,曹火星的父亲惨死在屠刀下。

1943年,曹火星已是晋察冀边区抗日救国联合会群众剧社的音乐组组长,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他写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经典歌曲。

“当年在北京房山霞云岭乡堂上村,曹火星就是在这样一盏油灯下写了这首歌。”顺着李方方手指的方向,映入眼帘的是昏暗油灯、低矮炕桌、泛黄稿纸……每一处细节都仿佛在述说着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

油灯虽小,却见证了一首红色歌曲的诞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就像一束光,让大家看到了光明,带领人民从困难走向胜利。”李方方深情地说。

“新中国黎明的第一盏灯光从这里点亮”

穿越时空,“声”生不息。很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唱遍了抗日根据地,传遍了大江南北,激荡着革命豪情。

时间来到1947年,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解放战争形势,晋察冀边区工业局在平山县北冶村成立了第三兵工生产管理处。但由于缺乏电力,兵工厂效率很低。

如何解决?

沕沕水村,毗邻西柏坡、地处深山区,有利于做保密工作。国网平山县供电公司北冶供电所副所长梁硕介绍,当年,为了服务前线作战,保证党中央驻地西柏坡的照明、发报、广播用电,经中央工委批准,利用沕沕水百米落差的泉水瀑布建设水电站。

“虽然条件艰苦,但短短7个月时间就建成了。”说着说着,梁硕的眼眶里闪动了一丝泪光。

1948年1月25日,沕沕水水电站正式投运,这也是我党、我军自己勘察、设计、修建的第一座水力发电站。

“听老一辈人说,在沕沕水发电站建成投产的当天,大家聚集在门前,欢呼雀跃,自发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感觉胜利就在眼前,希望就在眼前。”梁硕说道。

歌声嘹亮,灯火可亲,新中国的曙光到来了。

1948年,中共中央来到西柏坡。追忆历史,梁硕感叹:“来之不易的电,为党中央指挥三大战役、筹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新中国黎明的第一盏灯光从这里点亮。”

记者跟随梁硕在沕沕水水电站旧址边走边看,德国发电机组、水轮机、发电机及配电盘依次陈列,“一切为了前线”六个大字闪闪发光。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沕沕水水电站结束了为军工厂生产供电的使命。1955年,沕沕水水电站改为民用,1975年由平山县人民政府拨款将机组更改为250千瓦,并入石家庄电网,原来整套发电设备作为文物保存。

“沕沕水水电站见证了平山电力从无到有。上世纪90年代,我们实现了村村通电,现在回看革命老区的发展,平山电网已经四通八达,点亮万家灯火。”梁硕说。

“吃上‘旅游饭’,安装光伏板”

在西柏坡纪念馆,有一条电报长廊,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发出的408封电报展陈于此。

西柏坡纪念馆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纪念地,包括陈列展览馆、中共中央旧址等5处场馆,共有革命文物2000多件。

“您听我讲来听我说,这西柏坡的故事多又多……”顺着馆内步道前行,一阵清脆的快板声吸引了记者。

“这是我们的一种宣教形式。”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范浩天笑着说,“除了打快板,我们还唱民谣、编创情景展示、讲授专题党课,吸引更多人到西柏坡来,推动西柏坡精神‘走出去’”。

“从每年‘五一’开始,每天都有上万人来西柏坡纪念馆参观。”范浩天边走边向记者介绍。

旅游一业兴,带动百业旺。“西柏坡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当地老乡开起了酒店、做起了讲解,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范浩天说。

“这是刚出锅的特色菜——团结全鱼宴,快来尝尝吧。”恰逢周末,在距离西柏坡3公里外的北庄村团结食堂里,“职业经理人”封素丽正忙着招呼客人。记者看到,大厅和包间几乎坐满了人。

“有不少游客过来,就为了尝这一口红色主题饮食的味道,我们也吃上了‘旅游饭’。”封素丽乐呵呵地说。

北庄村,是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诞生地和唱响地。1958—1966年,曾经地处滹沱河畔的北庄村整体搬迁到半山高地,村民想要养家糊口,只能外出打工。

当记者问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时,封素丽感叹:“工作就在家门口,月收入三千多,搁过去,这样的好日子真不敢想。”

环顾北庄村,柏油马路干净整洁,绿植随处可见,一排排光伏发电板引人注目。

“2021年开始,我们村对家家户户的屋顶进行升级改造,把平屋顶变成棚屋顶,还在阳面安装了光伏发电板。”北庄村党支部书记封红卷一边抬头望向房顶,一边解释,改造后屋内冬暖夏凉,还能为每户每年增加3000—4000元的收入。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变的是村容村貌,不变的是“团结”。据了解,近年来,北庄村以红色产业为主导,发挥绿色资源优势,除了发展光伏产业,还通过村企合作模式,落地了团结食堂、民宿、田园综合体等十几个产业,并优先录用本村村民。

“团结一心、共同发展才是硬道理。”封红卷坚定地说。

记者耳边仿佛响起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曲调:“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

歌声起乡村,唱遍巍巍太行,激荡起奋斗的时代强音。

据统计,平山县辖区内有西柏坡纪念馆、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等132处星罗棋布的红色革命遗址。

如今,依托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平山县已经形成以西柏坡红色旅游为龙头,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用活“红”资源,做好“绿”文章。在飘扬的五星红旗下,一条“红绿融合”的发展道路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新时代新征程。

来源:长城网

【上一篇】: 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不要错过洛阳这些红色教育基地

【下一篇】: 参观禹州市神垕镇中共禹郏县委旧址,重温抗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