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位于愚公移山精神发源地——济源王屋山,基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深度挖掘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依托愚公移山精神发源地——王屋山、太行天渠——愚公渠、小浪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太行云路——水洪池十年修一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朱德出太行小道、朱德出太行纪念馆、济源中华愚公清廉家风馆、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晋豫边革命纪念馆、杜八联革命纪念馆、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花石村、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典型村——王庄村、济水文华苑等14个现场教学点,开展集党性、党史、党风、革命传统、民族精神教育为一体的干部教育培训,打造了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现场教学和体验教学课程,通过课堂教学、现场体验、观摩考察、互动访谈、分组研讨、主题教室、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传承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激励参训学员传承红色基因、感悟初心使命,从伟大愚公移山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本篇文章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这14个现场教学点,每一个都值得参观打卡:
1.愚公移山精神发源地——王屋山
王屋山位于济源市西北40公里处,总面积265平方公里,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发祥地。王屋山以主峰天坛峰为中心,一峰突起、群峰环绕,独具“王者风范”,大有“众诸侯仰面朝天”之意境,据中国最早的地理志《禹贡》记载,“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故称王屋也。
2.太行天渠——愚公渠
愚公渠修建于1965年,是沁河自晋入豫的第一座跨流城无坝引水的大型山岭区灌溉工程,渠首位于济源市克井镇紫柏滩村,渠尾止于孟州市槐树乡槐树村,干渠总长120公里,后经扩建配套,干、支、斗渠达1400余条,渠系总长达2000余公里,灌溉面积达40余万亩,惠及济源市、孟州市、洛阳市孟津区等15个乡(镇)、355个行政村、50万人口。太行天渠一一愚公渠是济源人民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的伟大创举,真实体现了我们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3.小浪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参观当代愚公移山造堤-世界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依托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这一治黄史上的伟大壮举,利用丰富、直观、真实的教学资源,介绍工程修建的重大背景、艰难过程以及取得的明显成效,深化学员对爱国主义精神和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增强务实重干的自觉性。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战性的杰作之一,整个工程共创三项世界纪录,六项中国纪录。工程从1991年9月1日开工建设,2001年底建成,历时整整十年时间。小浪底工程的主要作用是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和发电,发电排在最后,所以它是民生工程,经济效益要弱一些,每年调水调沙就是牺牲经济效益来改善黄河水情。
6.朱德出太行纪念馆
朱德出太行纪念馆以照片、图片和实物为主,包括抗战版画、题词手迹、武器装备等珍贵历史资料和革命文物展现了朱德总司令出太行的光辉历史和深远影响,现日益成为我市乃至全省,全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5.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朱德出太行小道
朱德出太行小道,不仅是一条红色小道,革命小道,还是一条诗画小道,历史古道。在历史记载中,这条小道最早是为隋炀帝杨广来太行山游玩而修建的骑马观光石径,称为“隋炀古道”;后来,这条小道用于紧急时军情联络的秘密通道,成为连接豫西北和晋东南一条官道;也一直是河南、山西两地人民来往沟通、进行商业贸易,运送煤、盐的一条商道,是联通豫晋两地的“茶马古道”。1940年4月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之时,朱德总司令经由这条小道从山西武乡八路军总部秘密前往河南洛阳,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进行谈判,维护抗日统一战线。从此这条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小道被赋予了新的名字,承载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和红色印记,成为一条革命小道。
4.太行云路——水洪池
水洪池村位于豫晋交界处的太行之巅,海拔1460米,是济源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据说也是河南海拔最高的行政村。路修通以前,由于受到大山的阻隔,村民出行很不方便。全村200多口人,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为了走出大山,1985年开始,村支书苗田才带领村民自发修路。一辈子、一生情、一条路,经过十年努力,终于修通了一条从水洪池村到山下的道路。水洪池十年修一路体现了新愚公实干、苦干、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概。
7.济源中华愚公清廉家风馆
济源中华愚公清廉家风馆建筑面积近6000平方米,布展面积4200平方米,以家风文化为主题,以愚公移山精神为主线,以廉洁文化为底色,从“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三个维度,设《愚公移山 家国情怀》《愚公故里 家风咏传》《愚公精神 治党从严》三个篇章和一个家风教育中心,是集家风展示、警示教育、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廉政文化教育展示场馆。
8.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
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是以“愚公移山精神”为主题的大型展览馆,位于济源市第二行政区10号楼,面积2000平方米,共收集照片8800余张,文字资料300多件,实物100余件,视频6个,运用多维展示手法,采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技术,分为“愚公精神•民族力量”“太行王屋•愚公故乡”“愚公儿女•彪炳史册”“难忘岁月•艰苦创业”和“继往开来•巨大变化”五大篇章,把愚公移山精神浓缩为一副优美的长卷,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表现形式,讲述了愚公移山精神的起源、发展,分析了济源成为愚公移山故事发祥地的原因,展示了济源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不屈不挠、顽强奋斗,务实求变、激情创业的一个个人间奇迹。
9.晋豫边革命纪念馆
晋豫边革命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统一部署,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的直接领导下,由朱瑞、唐天际、聂真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开创的敌后抗日根据地。2008年3月,根据济源市委、市政府决定,邵原镇党委、政府在邵原镇北寨村原小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晋豫边革命纪念馆。该馆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以大量的图文资料,从星火燎原、扛鼎中条、砥柱中流、逐鹿中原、建功八闽、群星灿烂等不同角度,真实记录了晋豫边地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风采,全面展示了晋豫边人民的丰功伟绩和无数革命先烈、老一辈革命家的风采。
10.杜八联革命纪念馆
杜八联革命纪念馆位于坡头镇泰山村,始建于1997年,2015年提升改造,占地18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分为黄河怒吼、众志成城等6个展区,以图文资料记录了杜八联人民的辉煌业绩。现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20年9月4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通过参观杜八联革命纪念馆,重温当年抗日军民英勇斗争的场景,体验革命先辈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杜八联革命精神。
11.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
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位于济源市坡头镇留庄村,是为了纪念全国四个著名的“英雄民兵营”之一留庄“英雄民兵营”而建设的纪念场馆。现为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现陈列有100余件实物、500余幅照片和《英雄民兵营》和《英雄民兵营的激情岁月》等书籍,整个纪念馆分为四大展区:雕塑展览区、图片展览区、实物展览区和影像播放区。真实记录了留庄英雄民兵营走过的辉煌路程和英雄事迹。生动再现了留庄英雄民兵营的光辉风采,热情讴歌了英雄民兵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怕牺牲、英雄顽强的战斗作风和丰功伟绩。
12.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花石村
花石村位于济源市西南部,村域面积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80亩。花石村南靠南山省级森林公园,植被资源丰富,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素有“天然氧吧”之称。2009年以来,花石村实行全村土地流转、招商引资、资源有效整合、集体资金大幅盘活、生产潜能充分挖掘,蝶变为乡村振兴的典范。该村创造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发展新模式,激发村民脱贫致富,为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2019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2022年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13.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典型村——王庄村
王庄村隶属于济源市大峪镇,是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王庄村于2017年底脱贫摘帽,2019年底建档立卡12户41人全部脱贫退出。村庄全年光照充足、气候适宜,黄河一级支流砚瓦河穿村而过,满足吃喝玩乐商养等各类乡村休闲旅游旅居需求。村内现有休闲旅游相关企业10余家,村集体资产六百多万元,集体年收入三十七万多元,先后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命名为“全国生态文化村”,成功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河南省美丽乡村”等,被列入第五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现场教学点和济源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
14.济水文华苑
济水文化苑(济渎庙),始建于隋朝,占地面积130余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场所,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隋唐以后历代朝廷为祭祀“四渎”神之一的济水神所建,是“四渎”唯一一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历史文化遗产。解放战争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中对“济渎庙”双圈圈阅,要求严加保护。1986年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济水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济水贯黄河而自清,历曲折而入海的独特品质,凝铸了中华民族含贞自洁、威武不屈的高贵禀性。
让我们一起走进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通过参观学习,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愚公移山诠释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图强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其蕴含的勇于抗争、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的精神,进一步理解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远意义和崇高价值。把愚公移山精神融入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获取更加详细的愚公移山精神培训方案和报价请咨询师老师:13303715399。
【上一篇】: 走进张星江烈士纪念馆,了解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
【下一篇】: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在京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