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康百万庄园是全国三大庄园之一,是一座纵跨明、清、民国三个时期的大型封建地主庄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巩义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巩义市家风家训教育基地、郑州市廉政教育基地。康氏家族平凡而影响深远的家风家训对全国各地参观学习者影响颇深,值得每一个党员干部学习。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河洛康家近四百年的创业奋斗史,实地领略康家勤俭持家、重教倡廉的“家风”“家训”,众多单位纷纷组织党员干部前往巩义康百万庄园参观学习,接受廉政教育洗礼。
巩义康百万庄园背依邙岭,面临洛水,北凭黄河天险,南瞻嵩岳屏障,依山就势,环境优美,居高临下,地势险要,虽由人做,宛自天工,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理念。康百万家族,以财取天下之抱负,利逐四海之气概,创业于明代,渐兴于清初,乾隆时进入全盛,咸丰以后逐渐没落,民国中期走向衰败。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一直富裕了12代400多年,富甲豫、鲁、陕三省,船行洛、黄、运、沂、泾、渭六河,良田双千顷,财富无以计数。“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是其真实写照。
“康百万”不仅仅是指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明清以来对以康应魁为代表的整个康氏家族的统称。“康百万”靠河运发财,靠土地致富,靠“贡献”得官,多次得到朝廷赏赐,最高时官至三品,数次钦加知府衔。其中,有创业之初的六世祖康绍敬,有开辟大河行船、奠定百万基业的十二代庄园主康大勇,有富跨三省、两次悬挂“千顷”牌的十四代庄园主康应魁,有官居三品、大兴土木的十五代庄园主康道顺,有接驾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两宫回銮的十七代庄园主康建德……尤以1901年花巨资建行宫、架浮桥、修御道,迎接两宫并贡献大量白银,受慈禧太后封赐而名扬天下。
康百万家族为了体现其身份,大兴土木,建造了庞大的地主庄园。全庄园由19部分组成,占地240余亩,庄重气派、华丽典雅,是一座集“古、大、雅、美”于一体的恢弘建筑群,被称为十七、十八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堡垒式建筑的代表。庄园始建于明朝中叶,明清之初,初具规模。在建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寺沟、张沟等明代楼院,龙窝沟、寨上主宅区、南大院、栈房区、店铺、饲养区、祠堂、木材厂、造船厂、金谷寨等不同功能的清代建筑,辅以碑楼、牌坊、花园等辅助建筑,从而形成了一个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功能齐全气势宏伟的大庄园。
康百万庄园保存下来的主要有主宅区、栈房区、南大院、祠堂区等10部分,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寨上主宅区是整个庄园的19部分之一。这个建筑群,它坐落在邙山的半腰,从对面的远处看,地形像洛河岸边的一朵莲花;从高处看呢,地形又像是饮水洛河的万年龟,又有“金龟探水”之意,大龟在古代的时候又叫鳌,据说康家在此修建住宅区也是要“独占鳌头”,人财两旺的意思。另一方面,在清代的中后期,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军起义不断,居险设寨则更有实际意义。
康百万庄园的建筑风格既有别于晋商大院、帮会文化,又不同于徽商的别墅、戏楼格局,它依“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选址,临街建楼房,靠山筑窑洞,滨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既保留了黄土高原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吸收了官府、园林和军事堡垒建筑的特点,门类齐全、布局合理、设计精巧、独具特色,融南方之古朴幽雅与北方之粗犷厚重于一体,是中原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体,被誉为中原艺术的奇葩。
通过到巩义康百万庄园参观学习,让党员干部更加深入了解康家“留余”“耕读传家”等良好家教家风,了解厚重的河洛文化、中原文化,接受一次廉政家风文化洗礼,在今后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传承好廉洁清正的家风,让廉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了解更多信息请参考》》走进巩义红色教育基地,追寻红色足迹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
【上一篇】: 宝塔山下的故事熠熠生辉
【下一篇】: 首届"红色先锋"青少年英雄挑战赛将在河南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