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5月14日
咨询热线:133-0371-5399 132-1323-6000 网站地图

时政新闻

更新时间

更新日期

2023-09-06

在线报名

红旗渠:一曲清水绕群山,红色精神永相传

2023-09-06浏览量:1415发布者:河南红色传承教育培训

  

早期林州的一滴水有多珍贵?当地歌谣里曾唱“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钢镐铁锤有多大能量?凿得太行开,引得清水来;团结起来的民夫能改变什么?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2225万立方米……终引漳河水,修得“幸福渠”。

渠水蜿蜒入万家,不仅解决了林县人畜饮水的生存困境,还滋润了4600万亩庄稼,染绿太行大地,恩泽太行子孙。如今,红旗渠的存在已超越其水利工程的本质,成为一座“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而红旗渠纪念馆坚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并在2022年年底成为河南省总工会命名的全省首批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不服输 十万民工战“旱魃”

红旗渠纪念馆展厅里,一尊老人跪卧在茅草屋前仰天长啸的塑像令人动容,而这尊名为《旱魃为虐》的塑像背后,则是一段当地人民不愿提及的往事。

据《重修林县志》记载,自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林州总共发生旱灾100余次,其中30余次致庄稼颗粒无收。“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好人日夜愁”,林州老人口中时不时哼起的民谣,体现了当年对于缺水的无奈。

1960年2月,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开工,林县人民开始用自己的双手力战“旱魃”,开展自救。近4万名林县修渠大军,自带铁镢、铁锹、小推车等原始的劳动工具,战天斗地,为水而战的号角在太行山中吹响。

但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一无技术,二无经验,三无材料,经济物资又短少,在巍峨陡峭的太行山脉,开凿水利工程又谈何容易。但林州人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埋头苦干、攻坚克难,提出了勤俭建渠、艰苦创业的方针:“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资金短缺,当地人自发外出务工,攒下几元、几十元寄回故乡支援修渠;炸药不足,就自己配置土炸药;席棚不够,许多民工就在山崖下、石缝中和衣而眠;粮食不足,就挖野菜、捞水草并严格按照劳动量分配口粮,同时要求全县干部每人每月从仅有的29斤口粮中挤出2斤支援修渠……

10万人苦干10个春秋,最终,红旗渠总干渠在1965年4月5日通水,并最终于1969年7月6日实现全面竣工,成为令世人惊叹的“人工天河”。

循足迹 不变初心忆峥嵘

在红旗渠中,每一朵浪花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涵着同一种精神。为了触摸最真实的历史,我们怀着最崇敬的心情,走进红旗渠纪念馆。

红旗渠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现馆于2014年5月1日开馆,与整个红旗渠工程遥相呼应,是一座全面反映红旗渠建设历史的专题性纪念馆。馆内外以红色为基调,形态设计为舞动的红旗,是红旗渠形态的抽象表达。外部墙体上“红旗渠纪念馆”六个大字庄严肃穆。

进入馆中,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展馆内一个个逼真的模型,展现出红旗渠的儿女们坚韧的精神面貌;一张张珍贵的黑白照片,铁锤、油灯、小推车等修渠工具,再现了河南省林州市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历程。

据悉,展馆现有建筑面积6388平方米,藏品11123件,总展线长度565米,分别从《千年旱魔,世代抗争》《红旗引领,创造奇迹》《英雄人民,太行丰碑》《山河巨变,实现梦想》《精神永恒,继往开来》五个部分进行展览,多方位地呈现关于红旗渠的历史和今天。

馆内以历史为线索,以“渠”的蜿蜒形态构成流动的主线,通过雕塑、绘画、灯光、场景模型等多种技术手段,展现林县人民十年修渠艰苦卓绝的辉煌岁月。值得一提的是,纪念馆内的大部分墙壁还原了太行山山体的轮廓与形状,采用GRC材料(玻璃纤维高强混凝土),更真实地塑造出陡峭且充满碎石的山崖,游客前行时,仿佛置身于太行山之中。

为了更加生动地展现修渠历程,该馆利用4D观影、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高科技手段,营造出穿越历史、对话历史、触摸历史的效果与氛围。其中,红旗渠元宇宙剧场通过数字化场景的搭建,为游客创造一个超脱于常态沉浸式体验的元宇宙空间,用科技手段为红旗渠的文物注入了新活力。

“红旗渠的红色精神历久弥新,纪念馆丰富的表现形式,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那一段艰辛的岁月。”一位从郑州市奔赴红旗渠纪念馆的游客表示。

续薪火 红色精神润心田

“作为一名‘渠三代’,我是喝着红旗渠的水,听着红旗渠的故事长大的,让更多的人认识红旗渠,我义不容辞。”在红旗渠纪念馆工作的郭芳芳2011年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返回家乡成为了一名讲解员,她说,看到国内外的友人通过自己的讲解,对红旗渠竖起大拇指时,作为林州人的骄傲和自豪就会油然而生。

1500公里的红旗渠,作为定格在太行山上的神话,承载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抗争史,见证着林州人民安居乐业的梦想,也昭示着太行人欣欣向荣的未来。

重走修渠路、参加红运会、体验篆刻之美、编织箩筐……为了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红旗渠纪念馆依托红旗渠研学基地为中小学生量身打造了实践教学“十个一”课程,打造了以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科普教育、历史文化教育为主题的4条精品线路。而林州当地开展的红旗渠精神宣讲活动进校园、进单位、进企业共100余场,直接受众超过20000人。

截至目前,红旗渠共接待全国各地中小学生研学人数27.41万人,累计接待研学团队1000余个,研学团队客源地也由原来的周边四省扩展到福建、广东等地。

太行山下,红色研学活动如火如荼。太行山上,红旗渠水默默流淌,映衬着中华儿女不变的初心,支撑和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人起而行之,不断创造新的奋斗故事。(王佳宁 胡俞淇)

来源:中工网

【上一篇】: 湖北红安红色教育基地这9个现场教学点每一个都值得打卡

【下一篇】: 学国史,感悟党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