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焦裕禄诞辰101周年。他离开我们已59年,人们永远缅怀他。岁月如风,精神如炬,浩荡的征程之风只会让精神火炬燃烧得更加旺盛。
焦裕禄,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像我们亲人一样的名字。在他短暂的42年生命里,他以坚实的足迹塑造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每一步脚印,都浸透着奋进的汗水。每一声话语,都饱含着为民的深情。总结焦裕禄战天斗地、屡克难关的光辉一生,善于深入调查研究是其鲜明特色,“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这些话至今仍需要我们学习与思考。
一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党员干部不妨回顾一下焦裕禄的调研之路,学习他的调研精神、调研作风及调研方法。在“暮雪朝霜”里,我们仿佛看到那个感人肺腑的身影,走遍了“此水此山此地”。
调研应从哪里开始起步?站在绿荫如盖的焦桐下,探寻那个永恒的答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也是党员干部开展调研的一切出发点与落脚点。
焦桐,长在人们心中的树
于是,焦裕禄深一脚浅一脚来到群众家中,对双目失明的老大娘和身患重病的老大爷说“我是您的儿子”,道出了党的干部与群众根连着根、心连着心的血肉联系。于是,焦裕禄顶着风冒着雪来到火车站,面对着逃荒的灾民,他对干部说“党把36万人民交给我们,我们没有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道出了共产党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正是因为焦裕禄注重运用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调研法,钻进牛屋与群众做朋友,拜群众为师,才找到了“沙土窝里种泡桐树,挡风、压沙,用处多”的好办法,泡桐树不仅帮助兰考人民抵御风沙,现在还成了兰考人的“致富树”“绿色银行”,中国民族乐器行业95%以上的音板取自兰考泡桐,兰考县并获得了“中国民族乐器之乡”的称号。
焦桐,因与焦裕禄联系在一起而不朽。焦桐不仅是兰考最为高大的一棵泡桐树,更是一棵民心之树,一棵精神之树,它的根脉扎入大地深处,就像焦裕禄精神生长于群众中间,就像共产党人与人民的血脉相连。
二
调查研究重在摸清实情,把实际情况摸准摸透。现在通讯发达,但如果只坐在办公室里发微信、打电话,了解的情况肯定是不深入、不真切、不全面的。焦裕禄以一辆自行车的2500公里,告诉我们什么叫作科学求是、探求就里。
这辆自行车是一辆二手车,当年焦裕禄到兰考刚接手时,别人已经骑了很多年头。县委的同志知道他身体不好,曾建议他乘车下乡调研,但他却说,“汽车坐上以后,它开起来比较快,群众跟不上,群众在路上跟你说话,你光看见张嘴,你不知道他说的啥。与群众拉开了距离,就会隔了心,还是骑自行车方便。”
焦裕禄与同事考察兰考风沙
焦裕禄正是要用调研来亲手掂一掂兰考“三害”的份量,为了将兰考县1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他靠着这辆自行车和一副铁脚板,硬是走遍了全县140多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记录全县84个风口、1600座沙丘,行程长达2500多公里。
焦裕禄曾这样谈调研:“调查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扩大也不缩小,是什么情况就是什么情况,不要先划一个圈圈,以自己主观想象去收集材料。”闭着眼睛是捉不到麻雀的,治理“三害”,靠经验主义粗放式管理和习惯性做法不行,沿袭“差不多”“大约摸”的概略估计不行,必须一丝不苟掌握精确数据,老老实实按科学规律办事。焦裕禄以科学理性的思维,不知带着人制了多少份数据表,绘了多少幅勘察图,终于弄清楚了“三害”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如何铲除“三害”之根也渐渐有了底气,有了思路。
这就是实地调研的极端重要性,“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到了实地才能了解实际问题,才能切实找准问题,才能听到群众最真实的声音,才能客观科学精准地形成真知灼见,以利于正确下决心、指导工作。
这辆自行车保存在兰考县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它凝固了时光,成了历史的见证,但它并不沉默,它在无声地提醒我们,要经常、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开展调查研究,这是共产党人不能偏离的基准原则。
三
“三分调查,七分研究。”编筐织篓,重在收口。解决问题是根本目的,做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才能确保出思路、见实招。如何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我们站在一把破旧的藤椅前热切询问。
焦裕禄每天调研回来后,就坐在这把藤椅上,学理论,过电影,将调研成果一一整理。昏暗的灯光下,消瘦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而当病痛来临时,他就会随手拿起一个硬东西顶在肝部。渐渐地,他桌子上放着的小东西日渐增多,茶缸盖、鸡毛掸子、长把刷子都是用来压迫止痛的。日子久了,这把藤椅的右边就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这把椅子,成了学习焦裕禄精神的一个符号
这把藤椅就像一个陪伴者,陪伴着焦裕禄深入的思索与谋划。《关于对沙荒、沙丘、风口分布情况和对农作物危害程度的勘察报告》《中共兰考县委员会关于治沙、治碱、治水三五年的初步设想(草稿)》《造林防沙方案》《排涝治碱方案》……一份份调研报告,一条条治理举措,都凝结着焦裕禄日日夜夜的大量心血,兰考干部群众从实干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
焦裕禄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起来,带领着干部群众战天斗地除“三害”,掀起一个又一个奋战高潮。到1963年年底,全县造林21014亩,打防风带186条,堵风口83处。到1964年1月,全县新挖和疏浚较大河道160条,基本恢复了水的自然流系。全县共改造盐碱地9万亩,涵养了治灾丰产的生态。1963年,兰考夏粮产量比上年翻了一番多。
“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在焦裕禄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向党组织提出了这样的唯一要求。
书桌无言,藤椅已空。稿纸上面写着一个题目:《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是焦裕禄未写完的文章,兰考人民传承下来,在兰考这片土地上一代代接着书写。2017年,兰考和井冈山一起在全国率先脱贫,实现了焦裕禄心心念念的夙愿,人们将这一消息向他们的焦书记汇报,相信他一定很高兴,一定觉得很幸福。而当年焦裕禄长眠的荒凉沙丘,早已成为郁郁葱葱的县城中心。现如今,兰考正阔步前行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
四
焦裕禄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常读常新,需要我们摆到心底、用心去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学、细照、笃行焦裕禄精神,时时处处将焦裕禄作为一面镜子,反复照一照自己,从焦裕禄精神中补足“思想之钙”。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践行。
参观者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内参观
要在理论武装上下功夫。焦裕禄是带着《毛泽东选集》来到兰考的,焦裕禄遇到困难时,他披衣起床,重又翻开《毛泽东选集》,在他临终前,他送给女儿的,仍然是那本《毛泽东选集》。理论学习是立身之本、干事之基,主动学习、自觉学习至关重要,要切实把学习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生活习惯,以“孜孜不倦”的态度加强理论武装,凝心铸魂筑牢根本。
要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攻坚克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焦裕禄作为调查研究的行家里手,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提供了方法,带给我们很多启发,我们要努力练就调查研究真功夫、硬本领,在调研中不断破解问题、推动工作。
要在攻坚克难上下功夫。新征程有新任务,新形势有新困难。但我们扪心自问,再苦有焦裕禄苦吗?再难有焦裕禄难吗?再不容易比百年风雨中那些革命前辈还不容易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历史的接力棒今天在我们的手里,我们就要跑好新时代的“赶考路”“长征路”,奔着问题去,冲着困难上,坚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就大胆地干、坚决地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善作善成、久久为功。
要在服务于民上下功夫。李雪健曾含着泪说:“我在拍《焦裕禄》的时候,切身体会到了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爱戴。这么一个县委书记之所以能得到老百姓这样的爱戴,集中一句话:他是真真正正的人民的大孝子!”我们要像焦裕禄那样,把根扎到土地里,扎到群众中间。为民服务不一定是要做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做起,立足岗位职责,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让群众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
要在敢于斗争上下功夫。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一种政治担当。要同一切消极思想和负面现象作斗争,稳心定神、鼓舞斗志,大是大非跟前敢于亮剑。要为维护人民的利益而斗争,不怕唱黑脸,全心全意守好人民的心。要与各种风险挑战作斗争,提升个人斗争本领,将敢于斗争作为战胜风险挑战的前提,以善于斗争作为战胜风险挑战的保障。在发扬斗争精神中,全力推进事业开创新局面,在斗争过程中,向新的胜利进发。
共产党人走过的每一步调研足迹,都是初心的印迹,都是使命的痕迹,也都永远留在人民心中。
【上一篇】: 焦裕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是党员干部学习焦裕禄精神的主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