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建议学习者要特别关注党史上两个著名的《历史决议》:一是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二是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两个《决议》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尽管它们产生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有所差异,但都是在重大转折时刻对党的历史经验作出的系统总结,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学习“四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两个《决议》都是在重大历史关头完成的
第一个《决议》从1941年开始酝酿,到1945年通过,前后历时四年多时间,贯穿了延安整风的全过程,是在全面抗战进入新阶段、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受到严峻考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当时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国内外形势,迫切要求党内形成统一认识,对形势做出科学的分析,制定出正确的路线和策略。然而,当时党内思想并不统一,宗派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仍然阻碍着党的正确路线、策略的制定和执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从思想理论的高度加以解决,中国革命就很难前进一步。
在毛泽东的倡议和领导下,《决议》从1944年5月开始起草,成立了由任弼时主持,刘少奇、康生、周恩来、张闻天等人参加的党的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毛泽东多次直接主持并参与修改。该《决议》的形成在当时起到了三方面重要作用。
一是尽快破除教条主义。自我们党成立以来,党内对共产国际决议、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倾向随处可见,教条主义盛行,忽视国情,犯了许多“左”倾错误。如何彻底清算历史上“左”倾机会主义长期统治的恶劣影响,成为当时党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二是树立起党自己的指导思想,真正走独立自主的道路。为了巩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共产国际于1943年5月宣布解散,这使得我们党必须形成一种能团结全党的指导思想,走独立自主的路线,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方针和政策。三是对国民党的反共舆论给予有力反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蒋介石依然没有放弃反共立场,不断挑起反共事端,鼓吹“溶共”“防共”“限共”“反共”言论。为了达成全党思想上的一致,对抗国民党的进攻,《决议》的形成适应了上述问题解决的需要,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1981年的《决议》,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转折时期形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的总方针确立,拨乱反正工作开展,全国出现了思想解放的可喜局面。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与警觉的现象。一方面,极“左”思潮依然存在,一些同志对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和政策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不满与抵触;另一方面,社会上有少数人借拨乱反正之机,全盘否定党的历史,夸大党的错误,企图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要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大无畏的勇气作出了这份《决议》。
《决议》的起草工作,是在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领导下,由邓小平、胡耀邦主持进行的,起草小组由胡乔木负责。在《决议》的起草过程中,从1980年3月到十一届六中全会,邓小平多次谈过对决议稿的起草和修改意见。这些意见成为起草决议的“总的原则,总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是第二个《历史决议》的主要发起者、设计者和决策者,在《决议》起草的重要关头起了关键作用。
两个《决议》都对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深刻总结
历史催生《决议》,《决议》淬炼历史。两个《决议》是我们党围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在革命胜利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展开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反映我们党“历史进程”和“思想进程”的重要成果。我们党正是通过对历史的总结,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并用以指导实践,从而在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探索新路。
1945年的《决议》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和军事上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杰出贡献,为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做好了准备。《决议》不是一般性地总结党的经验教训,而是以党内两条路线斗争为分析视角,从政治、军事、组织、思想四个方面,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路线在重大问题上的分歧和斗争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了“左”倾错误路线的主要表现,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危害。对历史问题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因为“左”倾错误路线在党内的统治而否定这一时期党的工作,也不完全否定犯了“左”倾错误的同志。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对于任何问题应取分析态度,不要否定一切”的指示,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犯了这些错误的同志们的观点中,并不是一切都错了,他们在反帝反封建、土地革命、反蒋战争等问题上的若干观点,同主张正确路线的同志们仍然是一致的。”《决议》深刻揭示了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对党内产生的错误和经历的挫折进行了客观准确的评价。
1981年的《决议》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简略回顾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8年历史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四条基本经验。这一经验总结较之第一个历史决议的总结有着更宽阔的视野。第二部分总结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取得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条基本经验,包括: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等。这十条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决议》明确提出了要回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上来,并以此为“标杆”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与规律,这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理论基础。
两个《决议》为学习和研究历史提供了基本遵循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和研究历史仍应以党的历史决议为基本遵循,坚持党性原则,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两个《决议》是在毛泽东和邓小平亲自主持下起草的,起草工作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正如1981年的《决议》最后指出的:“一九四五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所一致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曾经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加强了全党的团结,促进了人民革命事业的迅猛前进和伟大胜利。……这次全会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必将起到同样的历史作用。”《决议》揭示的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对深化“四史”学习极具价值。
1.旗帜是方向,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两个《决议》把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在一起,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突出反映了我们党对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地位所采取的一以贯之的科学态度。思想上的统一,使全党更为明确“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样,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不会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的道理。今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继续坚守初心使命。
2.肯定成绩,也要有效克服错误。
两个《决议》毫不含糊、理直气壮地肯定党在过去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而且严肃提醒,忽视或否认我们的成就,忽视或否认取得这些成就的成功经验,同样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发现不足,“忽视错误、掩盖错误是不允许的,这本身就是错误,而且将招致更多更大的错误”。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决议》不仅直面错误,而且能对症下药,提出行之有效地克服错误的具体办法。今天我们学习“四史”的目的,正在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获得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
3.不忘过去,启迪未来。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不乏因错误对待过去而付出惨重代价的事情。而我们党始终能正确地对待过去,两个《决议》在总结过去时始终本着为过去负责的精神,突出地表现为对过去的一切都能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武断,不感情用事;总结过去时能高屋建瓴,从大处落墨,而不是过分地纠缠历史细节,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历史没有终止符,学史的目的是让“前车之覆”成为“后车之鉴”。能否正确地对待过去,是衡量总结历史经验成功与否的重要关口。两个《决议》最后都指出了我们党继续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对未来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启迪作用。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上一篇】: 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可以一起爬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