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加强制度执行作出了重要部署。对于广大基层工作者而言,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就是要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不断提升治理能力。
基层是利益关系协调和社会矛盾疏导的关键,对党员干部治理能力的考验更为直接。基层党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着实际工作效果及党和政府的形象。
乡村脱贫这场硬仗能否如期打赢,关键在人,关键在于有一支肯干、会干、能干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以辽宁省葫芦岛市为例,近500名市直机关优秀干部挂职乡村第一书记,一些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在市扶贫办等相关部门挂副职。实践证明,这两支队伍都发挥了超出想象的作用。很多乡村第一书记成了软弱涣散基层组织整治工作的中流砥柱,成为乡村复杂社会治理的能人,成了村民信服的干部,有力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挂职的乡镇党委书记们指导基层工作有的放矢,多项工作经验创新推向全省。在这两支队伍上下呼应的努力下,葫芦岛市脱贫攻坚工作不断迈向纵深。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治理能力是在一线长期实践锻炼中砥砺而成的。基层基础差、矛盾多,各种微观利益交织,盘根错节,千头万绪,治理工作难度很大,既是个大熔炉,也是个考验场。在基层工作,长期直面各种矛盾和诱惑,不断经受大事急事难事烦事的考验,可以在挑重担、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的磨砺中壮筋骨、长才干,练就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性格,成长为处理各种矛盾问题的高手,发展成擅长治理社会、发展经济的能人。因此,基层是加强干部政治历练、实践锻炼的最好学校。
脱贫攻坚工作要取得成功,选好用好乡村基层党员干部至关重要。以葫芦岛市为例,把更多“接地气”的基层人才资源整合起来,给他们压担子,通过双向挂职等多种有效举措,仔细甄别,选贤任能,及时把脱颖而出的基层优秀党员干部提拔到重要工作岗位,充实到党的领导干部队伍中来。如此连续几年的迭代和调整,不断充实、壮大、优化了全市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保障了治理能力现代化所需的干部要素“造血”机能,提升了全市的治理水平。
实践证明,要解决基层党员干部中存在的执政能力软肋,要在三大基础关口上着重发力。养成学习习惯是第一关。如果没有养成读书阅报看新闻的好习惯,不重视平时的学习积累,对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及专业法规缺乏掌握,不熟悉“上情”,遇到实际工作问题,就会胸无点墨,找不到切入点,说理绵软无据。做好表达沟通是第二关。说话是一门语言艺术,良好的沟通是基层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必备素质。能说话,会说话,说好话,才能更好地与群众沟通,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培养思考习惯是第三关。有的基层党员干部不会独立思考,人云亦云,对自己的工作没有深入系统的认识分析,没有风险预见,遇到突发状况,应对起来就会手足无措、无的放矢。
要为基层党员干部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外部环境。戒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砍掉文山会海,为基层减负。对基层干部的考察,扩大到基层群众和服务对象范围,把政绩评判标准交给群众,由群众决定干部的升迁流转,形成激励广大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实干导向。要理顺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通过政府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来提升执行力,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给老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
【上一篇】: 河北省石家庄市红色教育基地有哪些
【下一篇】: 河北省石家庄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