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而失去其价值。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大寨人丰富、发展了大寨精神,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立足当地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打品牌优势,实现了大寨发展的新飞跃。大寨精神的丰富发展,通过中共山西省委党校课题组的实地调研和总结,将其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思想领先、敢于担当。1991年11月,中共山西省委决定郭凤莲回大寨村兼任党支部书记。上任才三个月,正逢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她就组织支部成员认真学习,开展讨论。郭凤莲对大寨人说:“在新的形势下,千方百计发展经济就是最大的政治,解放思想就是思想领先”。正值传统的正月天,她带领135户每户一名代表,走出寨门,到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学习考察全国农村先进典型,为大寨探致富路,再续创业歌。在解放日报社,郭凤莲坦言:“过去全国学大寨,今天,大寨要学全国。”这种不吃老本、敢于面对现实、勇挑重新改变大寨面貌重担的胸怀和气魄,正是大寨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革开放后,大寨始终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为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在一无人才、二无资金、三无项目条件的情况下,依据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他们跨出寨门,走向市场,兴办企业,突破传统农业模式,走发展商品经济、非农兴村之路。1992年郭凤莲等大寨支部成员到大邱庄,当时的村支书禹作敏闻听大寨亏损157万元的化工厂已停产,欲重新启动急需50万元时,大方地说你们需要多少资金我们包了,叫来会计当场开出50万元支票。秉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大寨人不肯占人家便宜,不久就将借款悉数归还。就是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经过多年发展,大寨企业已经走向了规模化、专业化和品牌化。
——与时俱进、创新开拓。大寨人在新时期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大胆探索中创新发展。大寨人在市场大潮中拼搏,学会了运用大寨的精神资源,盘活大寨的无形资产。“大寨”在新时期大寨人手里,已成为30多种商品的品牌。大寨人积极探索新农村发展的新途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退耕还林治理荒山荒坡,改善生态。走进现在的大寨,松柏满山,绿树成荫,四时皆景,昔日自力更生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的样板,现在成了优美的公园山村、成熟的农业旅游区。
——致力发展,促进协调。大寨人改革农村经营体制,在保留的400亩基本农田,实行统一机械耕种,统一水利灌溉,统一购买种子、肥料,统一提供科技服务,统一为农户耕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在稳定农业的基础上,1992年组建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下设大寨中策水泥厂、大寨酒厂、核桃露饮品厂等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大寨企业经历了村办小作坊到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的转变。近年来,大寨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工农业大循环发展的绿色之路,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办了集种植、养殖、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工农业开发企业。大寨的经济结构在适应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整合重构,形成了以旅游、煤炭、化工、建材、酿酒、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多个支柱产业。
——着力民生、共同富裕。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核心是解决民生问题,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新时期的大寨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资金更多地用在了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上。1998、2003和2009年大寨村分三次新建了近100户住宅,村民只需要支付相当于房屋总价的三分之一就可以搬入新居,集体总补贴金额达1000万元。现在大寨人享受“五有”:即“小有教”,从幼儿园到小学全部免费上学;“老有靠”,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可领两三百元养老金;“烧有包”,每年冬天给每户人家供应一吨煤;“病有报”,村民全部加入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考有奖”,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每年发奖学金,逢年过节,每家还能领到米、面、饮品及过节费,幸福感明显地比过去提高了。
——胸怀大局、和谐共进。改革开放后,大寨人一如既往胸怀大局,坚持爱国家、爱集体的风格。1992年南方发生水灾,郭凤莲带头捐款200元,大寨虽不富裕,但全村530多人捐款5300元。1996年大寨遭受洪灾,全国各地给大寨捐来8万元的物资,他们主动转给了遭灾更严重的村子。2005年,大寨向云南地震灾区捐献了12589件衣服和100件羊毛衫。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大寨又为灾区人民送去了53.8万元和价值100万元的核桃露。大寨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关心帮助周边的村子和县内发展落后的村庄。2005年,郭凤莲挂帅兼任了井沟村党支部书记,将井沟作为“大寨二村”,像对待大寨一样,出谋划策,具体帮扶,响亮提出了用大寨精神建设井沟的总体思路,现在井沟村已经是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大寨人要和更多的村庄联起手来,建设“大大寨式”新农村,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上一篇】: 大寨精神的实质内涵
【下一篇】: 大寨精神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