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5月01日
咨询热线:133-0371-5399 132-1323-6000 网站地图

精神解读

更新时间

更新日期

2019-03-04

在线报名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2019-03-04浏览量:2233发布者:解放军报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是中国人民抵御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武器。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的时候,正是在这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的鼓舞下,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屈服,而是坚强地挺直脊梁,奋起反抗,殊死抗战。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展现的必胜信念,是赢得对日本侵略者斗争的坚强精神防线,是获取抗战胜利的意志保证。

必胜信念来自对战争形势和敌我实力的科学判断。抗日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从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时14年之久。能够在艰难的长期抗战中坚持到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对战争形势和中日双方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科学分析,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主张实行的全面抗战路线,得益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作战原则,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思想根基、指明了方向。面对错综复杂的战争环境,针对国内产生的“速胜论”和“亡国论”两种思潮,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论持久战》,从分析抗日战争双方特点入手,论证了抗日战争是持久的,预见到日本帝国主义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最后胜利必定属于中国。这一科学论断,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增强了人们对抗日战争必然胜利的信心,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重要的思想条件。全国人民坚持全面抗战、团结抗战,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上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不懈抗争。

必胜信念源于坚定不移永不言败的民族自信。抗日战争是一场涉及民族存亡的战争。生存还是毁灭,独立还是亡国,这是对一个民族精神和意志力最为严峻的考验。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扭转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战屡败的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在长期战斗中恢复并坚定了民族自信,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正是在这种自信的激励与感召下,中华民族才历遭磨难而不衰,久经战乱而不散,饱尝艰辛而不屈,百折不挠,愈挫愈奋。与西方战场反击法西斯相比,中国的抗战时间要持久得多。这个过程,是那样曲折,那样漫长,那样艰苦,超乎常人的想象,这也激发了中国人民对胜利的渴望和自信。日本侵略者虽然能够一时占领神州大片国土,但它绝不可能征服中国人民的意志。中华民族正是凭着坚不可摧的民族自信,赢得了抗战胜利,洗雪了百年国耻,振奋了民族自信。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种自信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影响着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或将来,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

必胜信念基于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劫难。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指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是一个艰苦奋斗的长过程。”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把中国作为其资源及兵源供给地,在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的同时,加紧对中国进行掳掠、压榨和控制,尤其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扫荡”、长期“清剿”和残酷封锁。抗日斗争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异常艰难。面对缺衣少食、缺枪少炮、缺医少药的艰苦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广泛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上至党的领袖,下至普通百姓,人人开荒种地、织布做衣,广泛开展劳动竞赛,最终不仅克服了困难,而且使解放区不断扩大。在整个抗战过程中,中国人民始终充满着必胜的信心,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不畏强敌,坚持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战。“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正是这种伟大的顽强意志和自强精神,使中华民族坚持到底,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独立自主、奋发向上的崇高品格,不断进取、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是激励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变革创新、战胜艰难险阻、不断实现理想追求的强大动力,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信念支撑,是炎黄子孙得以维系和凝聚的精神纽带。只要我们继承和发扬这种必胜信念,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强不息,奋斗不止,那就任何威胁也吓不倒我们,任何困难也难不倒我们,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相关阅读推荐:

中共中央印发《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1

中共中央印发《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

关于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发布(附全名单)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 责任编辑:红色教育03

                                    版权所有http://www.hsccjy.com(河南红色传承教育培训中心)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下一篇】: 二万五千里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