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中华民族治水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从1952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提出的一个大胆而又浪漫的构想开始的。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南水北调对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后,我国北方将初步形成南北贯通、东西互济的用水格局,黄淮海流域特别是京津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无论从优化水资源配置、支撑农业和粮食安全,还是从涵养生态环境、加快城镇化进程来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都因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南水北调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抉择。水资源是人类繁衍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战略资源。然而我国水资源并不丰富,人均占有量仅约为世界水平的1/4。特别是从水资源的空间配置看,国内水资源分布相当不均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5%,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河南、河北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地为极度缺水地区。从水资源季节分配看,年内年际分配差距巨大,旱涝灾害频繁。南方洪水肆虐,北方沟渠干涸,在我国成为经常现象。随着时代发展、国力增强和科技进步,在全国范围内优化水资源配置,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十分迫切。有关数据显示,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达9960亿立方米,而有效利用率仅为17.8%。由此可知,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在技术条件和经济实力具备的基础上,通过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配,把长江流域大量白白流走的宝贵水资源调往淮河以北严重缺水地区,就成为当代中国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抉择。
南水北调是支撑国家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基础工程。农业和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重大问题。随着东南沿海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南方地区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北方地区粮食生产占全国的比重逐年上升。粮食流通格局已经由30多年前的“南粮北调”变成了现今的“北粮南运”。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共计680个县,黄淮海地区就占300个。仅河南一个省就用不到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以上的粮食。今天的中国,完全可以说,中原熟天下足,黄淮丰四海安。但是,近年来像河南、河北这样的重要粮食生产区,水资源越来越困乏,春耕秋种期间经常出现严重旱情,用水矛盾突出。由于连年过度抽取地下水灌溉,华北平原已形成9万多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地下水开采漏斗区。从气候变化看,由于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干旱化、荒漠化、石漠化趋势严重。这些都会给农业和粮食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修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和水稻优势产区补充水源,既有利于增加和调节农业用水,又有利于减缓该地区地下水位过度下降的状况。因此,南水北调工程毫无疑义是支撑国家农业和粮食长远安全的基础工程。
南水北调是涵养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路径。涵养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是以高资源和高能源消耗为突出特征的发展模式和人多地少的矛盾导致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一些地方特别是北方缺水地区湿地退化和水土流失面积加大,生物多样性受损,土壤、空气质量和水质下降,特别是人口稠密和经济发展较快地区,水污染问题十分普遍。让人民群众吃上干净水、甘甜水,呼吸上新鲜空气已成为重大民生问题。水是生态之基,是涵养区域生态环境的基础性资源。优化北方缺水地区生态环境,根本之策要靠优质水资源的增加。近年来,中原和华北地区三条重要的河流黄河、淮河、海河都处于一定的污染状态,而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已经25年保持在Ⅱ类标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后,首先可以保证受水区人民用上高质量生活用水,而且可以使这些地区的河道和湿地得到常年输水,有利于回升地下水位、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在总体上改善中原和华北地区的水质量和水环境,起到保障民生和涵养生态环境的作用。
南水北调是加快中原和华北地区城镇化进程的迫切要求。城镇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水源是城市的命脉,城镇化的过程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的河南、河北两省,都是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向城市转移人口任务最重地区,也是城市规模需要快速扩大地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到的全国七个城市群,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有两个,即京津冀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而这两个城市群的发展都受到水资源缺乏的严重制约。北京人均水量不到100立方米,远远低于人均500立方米的国际极度缺水标准。天津、石家庄、郑州也都是严重缺水的城市。比如天津,尽管国家先后启动了“引滦入津”、“引黄济津”工程,但还是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年调水量可达95亿立方米,可以保证向包括郑州、石家庄、天津和北京在内的130余座城镇持续稳定供水,其中生活供水保证率将达95%以上,工业供水保证率将达90%以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往淮河以北严重缺水地区,能保障黄淮海地区粮食生产,改善水质量和水环境,保证人民用上高质量生活用水,满足两个城市群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伟大的事业造就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事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淅川移民精神得以产生。
淅川移民精神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精神成果
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事业呼唤和造就伟大的精神。50多年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生动实践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可敬可叹的时代赞歌,造就了十分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淅川移民精神是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形成的,并始终是激励一代又一代淅川儿女抛家舍业、默默奉献的无形力量。
(一)南水北调事业的伟大,感召和产生了淅川移民精神
一种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历史契机、文化渊源和社会实践锻造。爱国主义精神和淳朴厚重的民风是淅川移民精神深深根植的肥沃土壤,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达50多年的建设过程则为淅川移民精神的产生创造了宏大的社会实践。从1958年到现在,淅川县先后动迁近40万人。这是人类水利发展史上在一个县域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经济社会情况变化最复杂的移民过程。从丹江口水库蓄水开始,顺阳川、丹阳川、板桥川,这些淅川最为富庶的膏腴之地淹没了。这片曾经十分繁华的百里平川,连同千百年来楚国先民们留下的宝贵城池和文物古迹,一同躺在了碧波万顷的水库湖底。俗话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在国家与民族长远发展和个人及家庭眼前利益不能完全兼顾的取舍面前,在是坚守故乡热土还是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家工程的抉择面前,几代淅川人作出了坚定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带着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乡愁。为了丹江口水库建设,从1958年到1978年,淅川县先后分六批迁出20.2万人。2002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开工后,为了保证丰富水源,丹江口大坝再次加高,由原来的162米提升到176.6米,淅川县需要再次被淹没的面积达144平方公里,搬迁人口16.2万人。面对国家需要,淅川老百姓不讲条件、没有怨言、不出难题,从而使国家原计划4年完成的搬迁任务,只用2年就圆满完成了,并且做到了“不亡、不伤、不丢、不漏一个人”。淅川人怀着对家国民族的大爱,毅然决然地走出去了,留下了巍巍的背影,创造了感人魂魄的精神财富。这一精神财富,就是国家利益至上的家国情怀,就是舍家为国的凛然大义,就是忠诚奉献、大爱报国的“淅川移民精神”。
(二)淅川移民精神具有独特的丰富内涵
在历时半个多世纪的移民大迁徙中,一代又一代淅川移民群众和党员干部用忠诚谱写了感人肺腑的恢宏诗篇,铸就了内涵丰富的淅川移民精神。
一是拳拳之忠赤子情的大爱报国精神。大爱报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任何有良知的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选择。有国才有家,有国才有我。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在丹江两岸、伏牛山下,范蠡、张衡、张仲景、诸葛亮、彭雪枫等等,各自以自己的方式报效国家,抒写了一曲曲拳拳之忠的赤子情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继承了这一优良文化传统,一直以来都把国家和民族利益看得至高无上,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代代相传。淅川的移民是朴实的,他们将对国家的爱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当被问“知道为什么搬家吗”的时候,他们只是淡淡的一句话—“这是个大工程,国家需要”。正是这一句“国家需要”,他们就带着镢头、锨、铲、菜籽、粮种等,乘闷罐火车迁往青海高原地区而无怨无悔;他们就自觉自愿地整村整乡迁往湖北荆门长江边上“大柴湖”畔安营扎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生疏的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并没有阻挡住淅川人移民的脚步。为了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淅川移民把家庭命运与国家需要联系在一起,带着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故土的留恋远走他乡。无论走到哪里,这些朴实的移民都坚持自立自强,体谅国家有不易、恐给国家添麻烦,展现出了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以民族大义为最高道义的宽广胸怀和为国奉献的高尚情操。
二是赤胆铁肩擎碧水的忠诚担当精神。忠诚担当是一种信念、一种品质、一种追求,更是高尚的人格操守。干事创业需要担当精神,推动发展需要担当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担当精神。为了给北方焦渴的土地送去源源不断的甘霖,淅川移民赤胆铁肩擎碧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从每一个淅川移民身上,人们都能感受到对国家无限忠诚和勇于担当的宝贵品质。历经半个世纪,每当水位上升和工程需要时,淅川人民便义无反顾地搬迁让路,一如既往地支持国家建设。“丹江不北流,誓死不回头”。正是有了无数淅川移民的这种忠诚担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每一阶段才能够顺利如期进行,丹江口水库才能被建设成为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多年来,为了保护库区水质环境,淅川县连续关停并转350多家造纸、水泥、冶炼、化工等涉污企业,县财政收入为此伤筋动骨,一度下滑40%。许多在水库边从事养鱼、捕捞和旅游餐饮的群众,也都弃船上岸,改为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行当。整个淅川县以水质保护统揽工作全局,推进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建设渠首高效生态示范区。他们心里都装着一个信念—“让首都喝上干净水”,做到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甘于牺牲、无怨无悔,践行着“确保一库清水送京津”的庄严承诺。
三是宁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最伟大的精神。在“小家”与“大家”利益冲突的抉择时刻,淅川移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他们说,“这儿就是座金山银山,为了国家,马上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奉献;没有惊天动地,只有轻悄悄的离乡脚步。年逾花甲的老大爷,义无反顾地卷起了铺盖;出生未满月的婴儿,跟随父母离开了还没来得及仔细端详的家乡。栽种没几年的果树,说砍就砍了;每年数十万元效益的养鱼网箱,说拆就拆了。眼看着生活了多少代的绿水青山美好家园沉入深深的水底,“那种撕裂感,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体会”。江淹《别赋》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如果说抛家舍业已经令人难舍的话,那么情感的别离则更让人撕心裂肺。乡土情、家族情、邻里情,这些浓浓的情感,在远离家乡的一别之后,都只能是“游子多年萦梦中,思念越长空”了。然而,为了“大家”为了国,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淅川移民捧一把家乡的泥土,灌一瓶丹江的清水,带一颗岸边的树苗,还有那舍不得丢弃的坛坛罐罐和农具,叩祖坟、舍家业,离父老、别乡亲,抒写了一幕幕让人潸然泪下、荡气回肠的移民故事。
四是同心协力顾大局的众志成城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顾全大局、众志成城的精神和同舟共济、协力合作的美德。在2010年到2012年最大规模也是最后一批大移民中,为了把16万多移民群众的搬迁切实安置好,各地、各部门、各行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同心同德、万众一心,广大移民顾全大局、服从安排,谱写出一曲同心协力、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时代壮歌。为了移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明确了“南水北调,移民为本”和“一定要把移民安置好”的原则,并且确立了“让库区移民群众在这项伟大工程中受益,共享改革发展伟大成果”的工作指针。南水北调办、水利部、河南省、南阳市高度重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保障和支持,各部门、各系统、各乡镇都把移民作为头等大事,要人出人、要物出物、要钱出钱,形成了全方位、多形式、宽领域支持和服务移民迁安的生动场面。迁入地的干部群众,帮助建新居、划良田、送米面、上项目,确保移民迁得来、住得好,能致富、有盼头,使每一个移民都强烈地感受到来自全社会的尊重。众志成城是一种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精神力量。正是在这种强大力量的感召之下,淅川移民和全省所有接受移民地的干部群众一道,共同创造出了“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大移民奇迹。
(三)中原文化和河南精神是淅川移民精神产生的丰腴土壤
任何精神的产生都有其赖以形成的环境和土壤。中原地区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当代河南精神构成了淅川移民精神的深厚底蕴。70多年前,嵇文甫先生论及中原人文精神时说:“盖河南之传统精神,以‘平正通达’为其特征者也。夫‘平正通达’则近乎‘中’。”“中”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字,不仅具有“中心”、“中国”、“不偏”、“正好”的意思,而且最能代表河南人的爱国精神、处世态度和集体主义人格。这种建立在中原儿女心理基础上的、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自觉的群体特征,包含了忠诚、朴实、奉献、担当、包容、上进等精神特质。正是在这样优裕的人文气息中,淅川移民精神才得以在南水北调的伟大实践中产生出来。精神的力量是无形的,伟大的精神一经形成,便会成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共同的、普遍的价值判断原则,进而在生活实践中演变为人们自觉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淅川县是中原地区最具楚风汉韵的千年古县。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原人文精神早已渗透在淅川人的血脉中,使淅川儿女拥有了共同的性格特征、意志品质和社会心理,为淅川移民精神的产生提供了丰腴的文化土壤和价值基础。只有把丹江口水库建设和南水北调工程放到淅川、南阳、河南这片中原大地的历史长河中,才能深刻认识淅川移民精神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水利工程的移民是世界难题,南水北调工程的生命在于水源,成败在于移民。广大淅川移民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展现出的国家利益至上、舍家为国的家国情怀,甘于牺牲、勇于担当的宝贵品质,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同心协力、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精神,形成了“大爱报国、忠诚担当、无私奉献、众志成城”的淅川移民精神。
新时期要大力弘扬淅川移民精神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意识不仅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着客观世界。物质的力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决定性因素,但是精神的力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能动性力量。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建成通水,淅川移民精神将化作永恒,成为千千万万普通群众拥护、支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永久记忆和历史丰碑。
(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弘扬淅川移民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强大。近些年来,建设强大国家需要的重大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像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大型机场,以及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等不断推出,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具体体现。今后,我国必将建设更多像南水北调工程这样的国家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如果说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制度优势,那么广大人民群众万众一心投身国家建设才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为了保证国家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我们一方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重视物质利益原则,坚持群众利益至上,尊重和维护群众基本权益,最大限度保障公共工程涉及群众的财产权利,促进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珍惜和保护好广大群众支持国家工程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又必须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认识和处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关系,让国家利益至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破解各种矛盾的最高准则。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之灯塔,指引市场经济商品交换和物质利益之航船,做到“国家重视群众利益、群众重视国家利益”,实现国家利益至上与群众利益至上的高度统一。这正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产生的淅川移民精神在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实践中的价值体现。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弘扬淅川移民精神
价值观问题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问题。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为了夯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基础,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淅川移民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忠诚奉献、大爱报国是淅川移民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不同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精神感悟、情感记忆和观念认同,但爱国的情感都是相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不仅为个体提供了存在空间、安全保障和活动规制,还给予了他们精神上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淅川移民群众对这一道理有着朴实的理解,他们认为,爱国家就是爱自己,能够为国家工程作贡献是一种骄傲和自豪。所以,当国家需要时他们就毫不犹豫地作出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坚定选择。这是淅川群众最基本的价值判断,也是支撑伟大国家建设来自“草根”的力量。在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大力宣传、倡导和弘扬淅川移民精神,是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和有效途径。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弘扬淅川移民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持中国道路,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优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快速建成通水,就是这一优势的一次集中体现。在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的过程中,几十万淅川移民群众万众一心、步调一致,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感召力量。国家为民族谋求长远利益,人民为国家乐于牺牲奉献,这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国家与人民利益关系的最好诠释。毛泽东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中国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凝聚起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动民族复兴的强大合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成功典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孕育和催生的淅川移民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充分体现。这种精神超越了一般经济利益,甚至已经超越了工程本身,是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建设强大国家不可或缺的。最近,北京大学一位教授在听了淅川移民精神报告后十分感慨地说:“像淅川人那样,在需要承担国家责任时,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才能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才能实现中国梦。”
(四)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步伐,“让中原更出彩”,需要弘扬淅川移民精神
现在河南的发展建设正面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难得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中原崛起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河南“三大国家战略”正强劲铺开,“四个河南”美好蓝图正在全面展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使河南成为全国对外开放新高地,全省上下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性服务业大省和现代农业大省的热情空前高涨。在这样大的发展背景下,省委形成了“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这一让中原在实现中国梦历史进程中更加出彩的总体部署。面对中原崛起的历史大棋局,总结、提升并大力弘扬淅川移民精神,有利于动员亿万中原儿女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作贡献。淅川移民精神,说到底就是人人为国家作贡献的精神,就是人人愿意以自己绵薄之力为国家和民族强盛作出牺牲和奉献的精神。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弘扬淅川移民精神,必将激励亿万民众为了中原地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奋斗。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了。当我们站在南阳淅川九重陶岔大闸上,望着奔腾江水向北流的巨幅画卷,这不正是今天国家层级的“红旗渠”吗?当我们站在郑州黄河南岸孤柏嘴涵洞旁边,看着南来清水穿黄过,“黄龙腹下走清泉”的世间奇迹,这不正是从寓言变成现实的愚公移山吗?在南水北调这一国家工程中产生的淅川移民精神,完全应当和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一样,融入新时期河南精神,融入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
建设伟大国家,创造千秋伟业,要依靠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伟大力量。淅川移民精神是实现国家利益至上与群众利益至上高度统一的价值体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为国家事业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诠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让中原更出彩”的历史进程中,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
本文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相关阅读推荐: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 责任编辑:红色教育03
版权所有http://www.hsccjy.com(河南红色传承教育培训中心)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创造世界移民奇迹 凝聚时代伟大精神
【下一篇】: 史来贺精神:五十年红旗不倒